10月11日
早起。
司机导游昨晚提醒,今天的路程较远,要行600多公里后,去张掖看七彩丹霞。
我们是十个人组成的旅游团,分别来自广东佛山、湖南长沙和云南昆明。导游由司机小彭兼。
吃过早餐,从兰州出发,上连霍高速,穿乌鞘岭,走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前往张掖。
兰州到张掖,要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曰,意为和尚岭,属祁连山东延冷龙岭分支,主峰大洼顶海拔3562米,一年中冬季长达7个月,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10公里,年均气温-2.2℃,山顶积雪终年不化。乌鞘岭地区气候变化无常,虽为暑天,逢雨即飞雪,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乌鞘岭“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彻骨。”清代杨惟昶称之为“炎天飞雪”之奇景,并有诗一首《乌岭参天》,道尽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万山环绕独居崇, 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 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当年林则徐因禁烟获罪,发配伊犁,农历八月行经此地,在他的《荷戈纪程》中也曾有记载:“十二日,戊子,晴,辰刻(晨7-9时)行,五里水泉墩,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寒,下岭即仍脱皮衣矣,岭之西北七里为平番、古浪交界,又七里双口子坪,又六里安阳……又七里古浪县城入车门内行馆宿。夜雨。”
还有一个清朝官员冯竣光于三年,即1877年,也是农历八月过的乌鞘岭。在其《西行日记》中这样记载:“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此处平地高与六盘山顶等,秋行冬令,地气然也。饭毕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乌梢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徙。十里至山巅。”
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中这样写道:“这天要过乌鞘岭,那是甘凉道上有名的险峻所在,曹能命兵士饱餐了,鼓起精神上岭。走了半日,越来越冷,道路也越来越险,九月天时,竟自飘下雪花来。”
看来,这条路留下过不少文人墨客,记载描述乌鞘岭暑天飞雪情景的笔墨 。
几年前,第一次乘车过乌鞘岭时,车上,甘肃的同事介绍过乌鞘岭,我并不在意,只记住了这是一个海拔较高的山脉。没想到此次来却对它有了兴趣。
乌鞘岭海拔虽算不太高,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乌鞘岭成了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一条界山。从地形上,它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界,乌鞘岭的西南为地形第一级阶梯。以东以北为第二级阶梯;同时乌鞘岭也是划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经过的地段,以东为季风区和外流区域,以西为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温暖湿润的海洋季风到此被乌鞘岭所挡,便停住了脚步,不再西去。它还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点上。在地形上,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在气候区划上,高原亚干旱区、中温带亚干旱区、中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在乌鞘岭相交。我想,这是不是山不在高,地理位置很重要。
出兰州,我们的车渐往上走,天空云层很厚,窗外景色渐异。路是漫坡,不觉间,已上岭,看阴着的天和山野的景,似如冬季。倒是公路两旁的树叶金黄一片,煞是好看。
穿过乌鞘岭的高速公路,有隧道群由五个隧道组成,长6000米以上的隧道就有两座,最长的是安远隧道6940米。隧道的贯通,减短了行车时间,少了攀山盘旋之苦,也少了遇暑天飞雪的机会。此行,没见暑天飞雪,却是云雾缭绕。也许,地球气候变暖,乌鞘岭上少有了暑天飞雪的日子,也少见了现代写暑天飞雪的文章。
忽见道路上方有一国际滑雪场一闪而过。
渐渐下坡,路旁已显荒漠戈壁。乌鞘岭过了,又见了蓝天。
乌鞘岭是陇中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分界,也为河西走廊咽喉,古丝绸之路要道,系军事要地,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是丝绸之路的东大门,扼守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
过了乌鞘岭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南有祁连山陪伴,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护卫,两山夹峙,如同走廊,故名河西走廊。其东起乌鞘岭,一直延伸到玉门关以西甘(肃)新(疆)交界。自古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祁连山的雪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这块土地,走廊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土地肥沃,林茂粮丰,是西部的米粮仓,富足之地,当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天已放晴,空中无云。秋冬时节的阳光,明亮地照射下来。望窗外,空旷的荒原上出现了一道长长的土埂,蜿蜒在河西走廊,绵延不断。不时还有一个个高高的土堆闪现。我心中忽有一种感应,这莫不是土长城?随之拿起相机在飞快行驶的车中,不停地抓拍着这旷野、这土埂。
车子行驶一段路,司机小彭说,路边可见的那些土埂是明代的长城。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
司机为了赶路,没有停下车来的意向。车上的其他人也无意要下车看看这伟大的长城遗迹。我心中虽有所想,但不好提出,只能随车而行了。好在有相当一段路程,公路与古长城相伴,可以多拍下几张古长城的苍凉身影。
据资料:“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耸立在中国大地2300多年,纵横20多个王朝。据统计,中国的长城从战国时代延续到清代,其总体长度已经超过十万里。在中国西部甘肃省境内的长城遗迹也超过一万里。”
西汉时,最早修筑河西长城“令居塞”700多公里,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明朝更加重视长城的修筑,河西共修筑长城近千公里。迄今山丹县境内的汉明长城、烽燧、列障,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汉长城在天祝境内可见的有三处,均为夯土板筑,
乌鞘岭长城虽然是夯土墙,经千年的风雨侵蚀,风化、倒塌,多已成土埂,但从仅存的残垣断壁中,依稀可以想象当日的雄浑大气来。沿途看去那蜿蜒的土埂,似耳旁旌旗猎猎,战马嘶鸣,感受身临金戈铁马、尘土飞扬的古战场。
沧桑变迁,长城军事防御的历史使命早已结束。但是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方交通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深远的。
昔日的古战场,如今变成了甘肃的粮仓。
途中,在河西走廊看到古长城,这是意外的大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