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风
环游滇池,不可不去官渡古镇。
官渡古镇,我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在2011年还曾写过博文《螺蛳壳上建起的古镇》。官渡古镇就像有一种磁性,吸引着我隔三差五要去一次。那磁力不是石板路两旁的商铺,也不是那些带着古色古香的仿古楼房,而是那里还尚存的古迹古韵,还有那让人垂涎的官渡小吃和渐已淡失的官渡乡音。每去一次,总有新的感受,每去一次也都有收获,每次去又都带有遗憾。
(古镇南的广福路)
位于广福路与彩云北路间的官渡古镇,新、老宝象河一东一西从中穿过。官渡原为滇池中的一个小岛,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先人们曾以渔猎为生,以螺蛳为食,遗弃的螺蛳壳堆积如山,堆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螺壳堆,有俗名曰“蜗洞”,考古发现这儿的螺壳层广约1万平方米,厚3-8米。在这里的小山上还发现了磨光的石器,考古鉴定,这儿是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之一。
(官渡古镇)
广福路上古镇的入口处有一个大牌楼,牌楼后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大街,街道两旁是仿古的两层楼建筑。站在街中,远远就可看到街那头端庄古朴的金刚宝座塔,倘若不是街上行人的现代服饰和商铺里传出的音乐,会让人恍如穿越了时光的感觉。
(古镇街景)
(古镇街景)
(古镇街景)
(古镇街景)
古镇原是滇池浩淼烟波中的一个小岛,据专家史料研究,由东北而来的宝象河(宝江)夹带的泥沙在入滇河口沉积、扩展,河床缓慢向前延伸,加之元初赛典赤、张立道治理滇池水患,官渡小岛也渐与陆地衔接,滇池东岸延伸至今尚义村附近,再往后的年代,滇池湖岸线又后退几公里至滇池半岛一线。
早在宋代大理国时,岛上风景优美,鄯阐侯高氏似乎钟情于官渡,把官渡划为自己直接管辖的治所,在蜗洞置官渡县治,与昆明齐名,并修建了城池。至此设置渡口,为东渡口,与西渡口高峣相对,是滇池东西往返必经水路要道。从此,官渡也成为达官贵人、名流贤达光顾流连的胜地。“乡士大夫游赏,缆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命之曰官渡。”(《创建妙湛寺碑记》)而传说渡口在今尚义村观音寺东南,原址早已随滇池水退缩而不存。
那时的官渡渐成官家和商船及渔舟竞渡的繁盛渡口,想必十分热闹。有诗云:“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熙来攘往的渡船渔舟集于此,每当夜幕降临,只见渡口灯塔灯光明亮,湖中渔舟灯火点点,犹如天空繁星闪烁,自成一景。古渡渔灯成为老昆明八景之一,也是官渡八景之一。清张仕廉有诗《官渡渔灯》:“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浦远星沈影,江空月吐痕。闲邀邻父饮,篝火醉清樽。”官渡当时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西北瞰碧鸡、金马,烟波秀漉,云水杏霭。东南瞩琅藏宝江,环注诸滇,林壑岈洼,田畴丰禳。”在元代普祥撰《创建妙湛寺碑记》中所载的官渡,虽已与陆地相接,依然与湖相连。古渡上的八景,让过客游人游兴难尽。有诗云:“官渡河边古渡头,螺峰叠翠枕清流;月台倒影水中宫,杏圃牧童放羊年。晨夕烟雾绕凌云,古集最大算草坪;金刚夜语桥边坐,月下写诗笔不停。”诗中写出了“官渡八景”分别为:古渡渔灯、螺峰叠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缭、滇南草坪、金刚夜语、笔写苍穹。<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font-family: “&font-size: 16px”> 如今的古镇,岁月流逝,时过景迁,这八景已难寻全,但至少还有螺峰山、金刚塔、妙湛寺东塔和凌云阁让我们可寻觅“螺峰叠翠”、“金刚夜语”、“笔写苍穹”和“凌云烟缭”的踪影。
当跨过一座小石桥,走进古镇文化的核心部分金刚塔广场,环顾四周,围绕着金刚塔的是一个古代建筑群,金刚塔雄立广场正中。
(金刚塔)
据金刚塔塔身西壁的《造塔碑记》记载,官渡金刚塔初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原系妙湛寺建筑群组成部分,全部由砂石所砌,故称为妙湛寺石塔,因金刚塔基台东西南北开四道券门,十字贯通,人和车马可从下通行,又称之穿心塔,还有名妙湛寺应兰若塔,金刚塔之名系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使用,现在人们也都习惯称其金刚塔。元代所建金刚塔后毁,现存金刚塔始建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次年落成,康熙年间因地震部分塔体受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1982年加修葺。后塔体曾下沉,2002年,文物部门运用工程技术将重达1350吨的金刚塔整体顶升了2.6米,顶升过程中丝毫无损。传说建塔时是用螺壳粉拌黑胶泥夯实地基,糯米浆拌红泥砌石,十分的坚固,历经500多年历史沧桑和地震的考验,至今风骨傲然、雄姿依旧。
官渡金刚宝座塔是中国唯一一座用砂石砌成的石塔。据资料介绍,在我国现存的4 座古代金刚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舍利塔和昆明官渡古镇金刚宝座塔)中,它是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渡古镇金刚塔古朴、雅致,形制奇特,建工精细,塔内雕刻精美生动。官渡金刚塔有着藏式密宗佛塔深深烙印,这鲜明地体现在喇嘛塔式的塔身建筑上。喇嘛塔式塔身的金刚塔全国仅此一例,堪称国内金刚宝座式塔中之上品。只可惜现在塔周已用铁栏围住保护,看不到塔内的构建和精美雕刻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漫说佛塔》一文中,专门谈到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与北京真觉寺塔、西北碧云寺塔同为中国喇嘛塔中的宝贵实例,是研究中国密宗佛教历史、建筑和艺术的极为珍贵的文物。
民间在官渡金刚塔的建成上也有着多版的传说,见着之于官渡区文化馆的《口述文学金刚塔的传说》,说的是官渡渡口水深清澈,水中有龙,龙有九子,龙子祸害百姓,气死了老龙。龙子恶行更为猖獗。有云游和尚似仙翁下凡,帮助百姓用塔镇住了龙子,从此得以太平。塔上有金刚力士,所以称作金刚塔。有说因螺蛳怪兴风作浪,而建塔镇妖的。不过版本虽多,不外都是一个话题“宝塔镇河妖”。
传说归传说,民间的传说也都反映出百姓对治理滇池水患的渴望和追求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建造石塔虽亦有当权者标榜政绩的意思,而其主要用意还在于建塔顺应民俗,崇尚佛教,因俗为化而以不治治之,祈愿政通人和,边境无虑。
(金刚塔下转塔的妇女)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的,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着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六寺七阁八庙(妙湛寺、法定寺、观音寺、五谷寺、燃灯寺、飞梁寺,文明阁、凌云阁、魁星阁、斗姆阁、玉皇阁、锁水阁、毗卢阁,土主庙、岳王庙、文庙、娘娘庙、太乙庙、土地庙、火神庙、武庙)等多处古迹建筑。一个不大的地方,聚集了六寺八庙,并且这些寺庙也都有着一定的规模,这不可不说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似乎与最早在此驻足的南诏、大理国的王公贵族和与他们形影相随的宗教文化相关,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古时官渡的繁华和在滇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金刚塔广场周边的古迹建筑群,现在尚存的有建于南诏时的土主庙、建于宋代的法定寺、被称之为官渡“六寺之首”的妙湛寺及文明阁建筑群、妙湛寺东西两塔。在金刚塔和东、西塔间建有一古戏台。观音寺在螺峰村里,紧挨广场不远。
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的妙湛寺,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来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2001年抢救古镇文化工程实施,重建了妙湛寺和西塔。走到寺门前台阶,如果不加细看,抬头看到的是“少林寺”匾,不知的人会好生奇怪。为了更好地管理官渡重修重建的寺庙,2008年11月,由少林寺接管了妙湛寺、土主庙、法定寺和观音寺四座寺庙,在此开办了“昆明市少林武术职业学校”。
(东、西塔与妙湛寺)
(官渡少林寺【妙湛寺】)
(东塔塔顶大鹏金翅鸟)
(古戏台)
(妙湛寺)
(妙湛寺)
(妙湛寺)
土主庙是古镇最早的庙宇。始建于唐南诏时期,供奉南诏三大保护神之一的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另两尊是观音、毗沙门)。此神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宇宙大神湿婆,归依佛教后成为一等护法大神。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官渡街坊士绅及僧人等重建,现存大殿为当时所建。土主庙从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经千年而香火不衰。1982年,政府投资重修了大殿,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后修葺一新,2003年公布为第七批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主庙)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官渡古镇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土主庙庙会。土主庙庙会是官渡古镇传统节庆之一,又名菩萨会、迎土主老爷。经过多年演变,如今土主庙庙会已成为一项传统的民俗节日, “白牛迎土主”大巡游,是土主庙庙会主要内容之一。
土主庙的大门外侧旁立有一石碑,上刻“云秀中学(土主庙)官渡小学革命据点”。查阅有关资料后方知,土主庙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9年1月下旬,经中共云南省特委批准,有各级队部代表参加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队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土主庙召开。会议听取了有关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民先”云南队部领导成员。
辛亥革命前后,土主庙里先后设过区公所、初等小学、私塾;“七七事变”后,又先后设省立官渡农校、私立云秀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昆明第九中学亦曾设于内。
(土主庙)
(土主庙内武术学校的学生在上课)
那天,我走进土主庙山门,大殿前平台上,武术学校的师傅正在教学生们习武。学生中也有外国人。少林师傅用英语讲习着动作。寺庙里贴有警示,习练时外人不可靠近,以免受伤。只能远而观之。
与土主庙一墙之隔且坐向一致的法定寺,坐落在古镇有名的螺蛳壳“贝丘”——螺峰山上,这座古寺初建于11世纪大理国时期,历代重修,早已不是宋、元时代的原物。经专家鉴定,其大殿土木构架为明代中早期建筑,尚保留有宋代建筑的遗风。庙堂大院里,一左一右分别建有精美的钟、鼓楼,这样的结构,似乎也不多见。也许,法定寺居于古镇的最高点,晨钟暮鼓,以唤醒众生。
(法定寺)
(法定寺钟楼)
(法定寺鼓楼)
在广场周边游拜了几座寺庙,妙湛寺旁的文明阁建筑群也是须去的地方。要想深度了解官渡古文化、了解古滇文化,文明阁建筑群确实值得一去。
(文明阁)
文明阁建筑群包括文明阁、孔子楼、棂星门、赐书堂、关圣殿。“昆明碑林博物馆”就设址于文明阁建筑群里。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竖立着和镶嵌在墙里的几百年来的石碑。
在赐书堂里展出的有碑文拓片,有碑林博物馆现存最早的石刻,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出自官渡塔密苴的东汉安帝刘祜“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刻石(复件,原件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文物工作者们的辛勤努力,使得这些刻在石碑上的历史记载得以保存。博物馆里目前收藏碑刻72方,拓片104幅。这些碑刻和拓片的内容涉及面广,记载了官渡、昆明乃至更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水利、交通等诸多方面内容。碑记的内容少见于史志,却反映彼时的社会民情,补史阙遗,是史志所不能替代的,优美的碑刻书法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个碑林里,还有别树一帜的“路南贪官许良安遗臭碑”。自古立碑只为功名,这碑却破了惯例,这样的碑确是少见。
(东汉延光四年刻石)
(关圣殿)
文明阁建筑群里,关圣殿大门紧闭,未能进去。孔子楼也未能见着到。只好待开放时再去。
(“忠字桥”上的“忠”字和“葵花”)
看到赐书楼的墙边堆放着几件石刻,其中,有“忠字桥”上的“忠”字和“葵花”。徒步盘龙江时看到的忠字桥,有的缺失了忠字和葵花,没想到在这儿见到了。这些石刻,年代虽不算久远,毕竟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物品。
看过碑林,来到老宝象河边,这儿有一座“广济桥”,桥的那一端是凌云阁。阁墙上有刻石《重建凌云阁、魁星阁暨重修广济桥记》:凌云阁俗称上阁楼、锁水阁。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由乡人王思训倡建。倡建凌云阁的王思训第二年考上了举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任过几省学政,他曾当过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曾赐书万卷。王思训荣归故里后建赐书堂典藏。
(凌云阁与广济桥)
(凌云阁)
(凌云阁)
(凌云阁)
(似一条沟渠静静地流过古镇的老宝象河)
凌云阁据说原在今孔子楼址,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大地震时全毁,道光十七年重建。现址应是重建时,将其与锁水阁合建,故也有俗称“锁水阁”之说。《凌云阁赋》碑文中:”登斯楼夕阳满楼穿疏透阁,襄影蒙龙,斜辉飘落玉宇。“原楼阁一面近宝象河堤,有庙宇民居环绕,晨夕薄雾炊烟四起,久绕斯阁不散,故有官渡八景之“凌云烟缭”之说。
始建年代不详的广济桥,现已知最早的修葺为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光绪年间又进行了维修,后桥栏被毁。2002年重修。
(魁星阁)
(魁星阁)
(魁星阁前的街道)
在街的另一端,有魁星阁与凌云阁相望。
魁星阁俗称下阁楼,据《重建凌云阁、魁星阁暨重修广济桥记》,魁星阁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因年久失修,又遭遇龙卷风,被毁。
到了魁星阁前,只见阁楼周边被现代楼房、商铺和电线所围,居傲的魁星阁大门紧闭。看来,魁星这主宰文运之神,在商业化的包围中也显得很无奈。
我要去寻找古镇老屋的痕迹,就为印证下老屋墙泥土里的螺壳。可如今的古镇上,除了街面仿古的楼房,小巷里民宒也都是四、五层楼高的钢混建筑。总算在一条窄窄的小巷现代建筑的丛林里,竟能看到有两间老屋,真有点大喜过望,急走过去,那墙上两个较为完整的螺壳和那墙土里可见的细碎螺壳,总算使自己的感官直觉得到了满足。
(古镇上的老屋)
(混杂着螺蛳壳的泥墙)
官渡古镇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些甚多古迹,那些人文民俗、非遗特产,都会让你有常看常新的感觉。回到家来写下此文,难免也有挂一漏万的感觉。徜徉在古镇,从旅游的角度,它是很好的景观之点;从建筑的角度,以古建筑的研究、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之美,每一处都是可写精美论文的素材;从宗教的角度,可以去探寻宗教文化的传播渊源和发展;以社会学的角度,古镇的形成和发展、优良的民俗民风的传承,无不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那些非遗中的瑰宝,闪耀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
游览古镇,要看的内容很多,下次,我再去感受那乡音古韵,去品味古镇上的官渡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