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
居延海的日出
凌晨5点30分,乘车前往居延海看日出。
天未亮,出了城,车窗外四周还一片漆黑,公路两旁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公路上如长龙般的灯光划破这黎明前的夜幕。
不知有多少旅游车辆,不约而同向着一个方向,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居延海。
居延海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古弱水)的尾闾湖,黑河水源从祁连山脉,经过800多公里的流程,流到额济纳后,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的两片戈壁洼地里,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汉时称西延泽,魏晋时称西海,到了唐代则称居延海。在现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约40 公里,巴丹吉林沙漠的北侧与西面的八百里戈壁无人区之间,居延湖构成了大漠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居延”一名,最早见于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时,“居延”一词为匈奴语,《水经注》解其意为“弱水流沙”。居延地区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去往漠北的必经之地,是沟通农牧文化的交融地带,也是北方草原民族“参天可汗”的必经之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居延地区历代都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它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包容、文化荟萃之地。
车到了居延海,天气好冷,下车时我不由打了个哆嗦。一看游客好多啊,大家都是看日出而来。
进入景区,游客有的奔往区间车站,更多的是往大门左边的栈桥去。景区的工作人员说,要想看日出,栈桥那儿是最佳的地方。
下车前,司机导游小彭交待,拍了日出就出来乘车,下午还要去下一个景点。
我们随着人多往栈桥去。桥上已站满了人,东边的天空开始现出鱼肚白,得赶紧往里走,找个人少的地方停下来,等着太阳的升起。
10月的居延海,气温已经很低,手不一会就有点僵了。
尽管天冷,游客们的兴奋度很高。几十公里的路程,半夜就起床,为的就是看日出的那一刻。
除了灯光,湖里还黑糊糊的。侧后,不远的湖里,大概是个游艇码头,灯光通明,在夜空中显得十分明亮,稍稍带来一点暖意。
东边天地交际处,渐渐有了色彩,粉红、深红、金色,天慢慢明亮起来,湖面上也渐渐明亮起来,被霞光映得红红的,芦苇随风摇曳,渐渐清晰,银白的芦花闪泛着亮光。
几只沙鸥飞来,先在稍远些的湖面上嬉戏,慢慢向栈桥靠近,一点也不惧人。有游客撒了点饼干在湖面,又来了几只鸥争抢着。看到这景,有游客后悔地言说,忘了带点面包来喂沙鸥就好。
我看过滇池上的日出,也看过大海上的日出,还看过大山里的日出。这大漠里湖上的日出更令人期待。在这里,天地是如此的广阔,看得很远很远,一直到地平线与天的交际处。我们挤进人群中,占好一个位置,静静地等候着天地辉煌的一刻。
天边的那抹金色,变得越来越宽,过了一会,距地平线不很高处,不知什么时候显出了一个金色的有点耀眼的亮点。云层很厚,有人看看时间,说太阳已经升起了。
是的,太阳已经升起,羞羞地躲在五彩的
云层后面,却又不情愿似的偷偷掀开了一层面纱,半遮半掩地露了个面,看上去,就像大大的金色亮点。
今天的云层厚,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喷薄而出,跃出地平线,有点遗憾,但也似乎满足。虽不能看到朝阳初升时那壮观辉煌的一幕,却也看到了太阳升起前的孕育时分。
湖岸上、栈桥上,不少人久久不舍离去,似有点不见朝阳心不甘,站在寒风中眺望着东方,似乎非要等着看到太阳露出灿烂的笑容。
看来,一时半会,云层不会散去。我们还要赶路,只好就不等了。
漫漫黄沙中的居延海,历史上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沙漠中的绿洲,像明珠一样耀眼。后来,因流入的水量减少,居延海曾经断流,几次干涸。为了拯救这即将消失的沙漠明珠,本世纪初,国家通过统一调度黑河水量,加大生态治理,跨省区分水成功,使居延海重新注入黑河水,生态才逐步得到恢复。
古代的居延海,碧水绿洲,曾经的丰饶和边塞通道的重要,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如果有时间的话真想去居延遗址中探寻历史之秘。
这是个有着美丽传说的地方,传说中当年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到了居延海,见此处景色优美奇特,在此羽化成仙。土尔扈特人东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为居延地区历史增添了浓重一页。李白、杜甫等唐代的大诗人,写下过许多壮美凄凉的边塞诗,但真正到过边塞居延地区的大概就王维一个。
王维除了很有名的《使至塞上》外,还有出使塞上写下的《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王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居延的经历,使王维的边塞诗更真实有味。
居延的历史文化很厚重,这儿的故事传说也很多,恢复的居延海风光无限,但没有时间去考察去观赏了。带着拍到的几张日出的惊艳和朝霞的壮丽景色,带着一点小小的满足,有些不舍的上了车。让居延文化的神秘感留在心里吧。
公路上,又是一长队往回开的旅游车辆。
天亮了,路边的景也有了清晰的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