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翔游记015丨《东北行》第十五回: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时间:2013年6月3日

地点:内蒙古扎兰屯

敬翔游记第15篇丨《东北行》第十五回

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按照预定的时间表,我应该明天去牙克石,并在牙克石逗留两天。这并非牙克石有看不完的风景,而是因为今天是2013年6月3日星期一,如果我明天直奔白老师所在的扎兰屯,那么势必给她四天的教学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我想星期五上午到达扎兰屯,星期六再和他们一家子去陈巴尔虎旗牧民家住一天,星期天离开扎兰屯。这是预定好的行程。当初设计行程表的时候就预留了在牙克石休整两天的时间,因为出来已经很多天了,除了休息一下之外,还考虑到整理资料。别人出来旅游的辛苦是赶时间,我的辛苦则是整理旅游资料。不仅所见所闻要记录下来,而且相片也得赶紧分类,时间长了,也许就乱了。

打开电脑,又看到了白老师的提示:海拉尔附近有个鄂温克自治旗。

这真是及时雨啊!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旗总共才三个,除了已经去过了的鄂伦春自治旗,还有鄂温克族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两个未去过,现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就在身边,能不去吗?

第二天上午我就退了海拉尔至牙克石的票,同时买好了15时47分开往扎兰屯的火车票–显然,我取消了休整计划。因为除了昨晚吃饭时觉得自己的味觉不那么灵敏之外,似乎还未发现身体有其他状况,且也不觉累。于是告知白老师,我要提前到达扎兰屯。

我给自己游鄂温克旗的时间将近7个小时,时间充裕到可以一步三停。

我扬手截停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个身体发福的女人。

“去鄂温克旗多少钱?”

“30块。”

海拉尔到鄂温克约12公里,这个价很合理,比满洲里18公里100元实在。于是,我上了车。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租车的计价器成了摆设,很多地方连市区内也是不打表的,估计这种现象很快会引起管理层的重视,也许会出台一些政策,又或者被新兴的出租车经营方式逼迫他们进行改革。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开展新的出租车模式不是不可能的事(事实证明,我当初的想法是对的,后来的网约车就是见证)。

虽然路程不远,但我不会错过了解当地文化的任何机会:“我看这里蒙族和汉族人较多,鄂温克人不多吧?”我在口语上还是跟随他们说法,把“蒙古族”说成“蒙族”。

“当然啦,要是全中国鄂温克人比汉族人还多,还有必要设立一个鄂温克族自治旗吗?”哟呵,这话说得真有水平!完全不像一般出租车司机那样只说句“不多”就完事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颇为幸运,出来这么多天,碰到的都是好人,就算满洲里那位司机要价有点高,但也很尽职尽责,现在又碰上一个把话说到根底里去的司机。

后来我才知道,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仅占总人口的十五分之一,而蒙古族人数则是鄂温克族人数的一倍多。对于内蒙古来说,蒙汉两族人口占绝对优势是很平常事,而对于鄂温克这样的少数民族来说,能占十五分之一人口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所以,在这里设立鄂温克族自治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汉族人跟蒙族人通婚多不多?”在未了解鄂温克族之前,我还是想先了解蒙古族。

“不多。”司机摇摇头。

“为啥呢?”司机的回答令我诧异,我觉得,现在蒙古族很多人都已经汉化了,蒙汉通婚应该很普遍才是呀。

“风俗不同呗。”司机说:“过年时,我们汉族人很少去蒙族人那里拜年,蒙族人也很少去汉族人家里拜年。”

这话真的让我诧异:“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我已经听她说了是风俗不同的原因,但我还是想引导她说出具体哪些风俗不同。

“我们汉人拜年也就说句‘恭喜发财’之类的话,顶多也就拱拱手。他们蒙族人就不同了,那些又跪又拜的礼节多着呢,就因为不习惯,所以就没怎么登门了。”

“礼节这东西嘛,嫁过去或娶过来也就熟悉了,难不成这就是通婚的障碍?”我觉得这个理由很苍白。

“蒙族人特能喝酒,不管男女,早上起来就喝酒。”司机似乎努力寻找蒙古族人的不是–虽然我没问,但敢肯定她不是蒙古族人。

“这可是个大问题。”我又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了,因为我最怕喝酒,所以认为这是个大问题。人啊,总会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大问题就出在他们喝了酒就撒酒疯。”司机的话是否以偏概全?这个我不清楚,但可以看出,她也是用自己的观点去看问题:“经常会有蒙族人坐我的车,我见过不少撒酒疯的,上来就是哇哩哇啦的一通蒙语,我也不知道他们说什么。”

哇哩哇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日语,虽然我不懂日语,但在抗战影片中经常会听到日语。是司机胡乱形容还是真的就像日语?我此刻就把这个疑问放在了心里。

“您打算去骑马吗?”她见没有了话题,于是主动问我。

“也许会。”我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说法,因为不知道到陈巴尔虎旗是否会有这样的机会,假若主人家有马的话,那就肯定可以驰骋草原。

“小心被宰啊。”她说了自己带客人去骑马被宰的经过,看来她对蒙古族人还真的有些偏见呢。

“鄂温克旗到了,您要在哪下车?”司机显然是要我提前说出具体位置,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鄂温克旗主街道。

敬翔游记015丨《东北行》第十五回: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我想去鄂温克博物馆,但请先找个地方让我吃早餐。”

“好的。”司机答应着。

说话间就进城了,司机说:“鄂温克旗就这么一条主街道,不过,建设的蛮好的。他们有钱啊。”

“是国家扶持资金?”我能想到的就这一点了。

“是呀,他们不差钱。”司机接着指指右边一个建筑物说:“这就是鄂温克博物馆,我现在带你去餐馆。”

沿着主街道走了几十米便是一个交通路口,车子往右一拐便停了下来。“这家餐馆不错,就在这里下车吧。”

我走进餐馆却不知道如何买早餐。这家餐馆使用一种专门的卡,是否储值卡?不知道,因为我只要一份我喜欢吃的早餐。问过服务员,总共才8块钱。到收银台付了8元,取得一张卡,拿卡到柜面要了一碗大米粥,几块馅饼,这张卡就被收回去了。

找张餐桌坐下后,首先吃了一口大米粥,却发现粥里下了糖,这让我颇感意外:整个东北地区饮食偏咸,只有南方尤其是上海、广州煮菜才用糖,这就是所谓的“南甜北咸”了。在这个咸的世界里冒出一股甜味,真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我不知道他们这里把糖粥叫做白粥是什么原因,所谓白粥就是突出一个“白”字,什么也不放,就是大米煮成的粥。我只能猜想这地方的大米粥就是这个吃法,理由很简单:柜面上没有注明这是甜粥,也没有服务员告知我粥里下了糖,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已经认定放了糖的粥才是正常的白粥。就像我们广东的馒头是甜的一样,我们认定馒头就是要放糖的。

从进入鄂温克旗到现在,时间虽然很短暂,但也走过了半条街,却始终没看到穿着具有民族特色服装的鄂温克人,包括聚集在街边打牌的老人。想不到的是,我对面餐桌正好坐了三位年长的妇女,她们都穿着民族服装。

敬翔游记015丨《东北行》第十五回: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是蒙古袍还是鄂温克服饰?我不但没见过鄂温克族的服饰,甚至连蒙古族服装也只是略知一二,因此,根本不能断定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沿着刚才走过的路返回,很快就看到了叶选平题字的“鄂温克博物馆”,但首先看到的却不是这几个字,而是博物馆门前正中位置上的一座雕塑。他是鄂温克族的英雄海兰察,刚才走路时就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兰察街”。

敬翔游记015丨《东北行》第十五回: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展馆是免费开放的,里面介绍和展现鄂温克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发展的历史。鄂温克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的意思,他们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以大山为依托,靠山吃山,以狩猎为主。

敬翔游记015丨《东北行》第十五回: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我不知道科学考古凭什么断定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鄂温克族的祖先。旧石器时代是在三百万年前开始,而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却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离我们现在将近一万年。可以说,传说中的伏羲尚且不知道他属于哪个民族,比他还早的人类开始分民族了吗?即使是追溯,也只是估计吧。

更令我惊讶的是:在展馆里,我发现了在阿里河看到的鄂伦春人祖先居住的“仙人柱”(也叫做‘撮罗子’)。是他们同时发明了这种圆锥形住房还是后者抄袭了前者?不知道,但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张冠李戴。

敬翔游记015丨《东北行》第十五回:论蒙汉司机偏见,看祖居两族同形

记得很多年前去西安看秦朝兵马俑,有一个简介上说,出土的马鞍中发现皮质的东西,证明当时已经发明了皮质马鞍。接着去游览不远处的陕西临潼鸿门,我指着出土的汉朝兵马俑问解说员:“为什么这些马没有鞍?”解说员的回答差点令我晕倒:“当时还未发明马鞍。”

历史是由人来写的,不可能不带有编史者的偏见甚至是猜想,但不应发生张冠李戴、时空错位的事情。黄帝的元妃嫘祖刚刚教会人类养蚕织布,但我们教科书上画的黄帝画像,其衣冠却是周朝之后才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希望这些谬误不会出现在已经是极少人知晓的少数民族历史上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六回:看吊桥回顾历史,观马路展望未来

postid
23159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