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有碰到一座城市,能够像绍兴这样有趣。
有一天在路上,一位朋友突然和我谈起,最近在看鲁迅的《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这一串句子突然就浮现在眼前了。
在上初中时,懵懂地背诵这段课文是件非常辛苦的经历,但现在却又不了。我突然回想起,在儿时也曾有过一片百草园。一树、一草、一花、一石,那片不大的土地曾带来过很多欢乐。
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不也去看看绍兴看看百草园,看看百草园里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追忆下美好的童年,顺便复习下初中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对绍兴的最初印象,还是在火车上。几年前坐在火车上路过绍兴时,看到绍兴乡下依水而建的房子,散发出阵阵江南水乡的韵味。当时我就决定,有时间一定要来绍兴水乡看看。
今天第一次来到绍兴城区,不出所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美丽的水乡景象。没有太多的修饰,看上去就是那么自然,令我瞬间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百草园,鲁迅老家的后院儿,他儿时玩耍的地方。大概也是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这个地方被人熟知了。
百草园本身没什么特别的风景,就是一块普通的院子。不过带着点童年情怀,又会觉得有乐趣。尤其一旦想到那篇课文,更是蛮有意思。
根据课文的指导,百草园最标志性的景观应该是“碧绿的菜畦”。没错这里就是碧绿的菜畦,现在重新种了各种蔬菜。
百草园第二大标志性——光滑的石井栏。在这里,“光滑的石井栏”,就是它了,我还找了好久才找到。
迅哥儿在石井栏有过什么无限趣味呢?课文里面写的是,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脑补一下这画面,旁边的家人一定是在大喊,“迅哥儿,不准站上去。”
据说,这就是那颗“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可能就是这棵树了,因为这是院子里最大、且唯一的一颗桑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还有充满无限趣味的泥墙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但我找了很久,始终没发现“长的草里”在哪儿。
冬天的时候,迅哥儿和闰土在百草园的雪地里做了陷阱抓鸟。说到闰土,不得不提一下下图这个地方。这是周家的厨房,鲁迅和闰土初次见面的地方。
在迅哥儿在《故乡》里面提到,“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乡下来的闰土,会捕鸟雀、会在瓜地里刺猹、会捡五色贝壳、还会捕鱼……。你是否也曾幻想过,这样的乡下生活,这样的诗和远方。
只可惜,不管是迅哥儿还是闰土,终究还是告别了梦一般的童年。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三味书屋)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写出这样的话,迅哥儿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吗?
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已经45岁了。但这个中年男人心中竟也还住着个孩童,实在是太美好。
离开百草园,再去三味书屋逛逛吧。“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是的,过了这座桥,就是三味书屋了。
石桥下面的水道,是来来往往的乌篷船。乘船应该是绍兴曾经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了,不过现在多是供游人玩耍了。绍兴城至今还保留了很多这样的水道。
三味书屋,离迅哥儿家就不到100米的距离吧,但却像是换了一个世界似的。总感觉有些压抑,还是百草园里的无限趣味更轻松。
三味书屋的标志除了那块牌匾便是这幅画了,迅哥儿写到,“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三味书屋左边那张桌子上,还有迅哥儿刻的“早”字,一个在求学路上挣扎过的少年。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就是这个小园子了,真的很小。
这里没有百草园那么多乐趣,也算是小小的逃逸。迅哥写到,在这个院子里,“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三味书屋内的其他一些厅堂和院子,感觉和现在能参观到的所有古宅、名人故居几乎都是一个风格。
但恐怕迅哥儿很难会想到,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会成为绍兴最知名的景区,会有无数游客千里迢迢来寻找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在三味书屋旁边的鲁迅纪念馆,里面还有藤野先生的蜡像。
在百草园的旁边,按照小说《孔乙己》里面的描写,建了一家咸亨酒店。来吃饭的人超多,不过价格倒不算太贵。
茴香豆,《孔乙己》里面多次提到了这种食物,是孔乙己最常点的下酒菜。孔乙己还说过,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今天我也终于点了一盘茴香豆、一碗绍兴黄酒,但发现,茴香豆原来就是胡豆!
来一碗绍兴黄酒,看着像中药,喝着也有点像中药,略苦。酒劲还挺大,一碗酒下肚立马头晕。这盘臭豆腐倒是蛮不错的,和其他地方的臭豆腐不一样,这个臭豆腐没有臭味。
咸亨酒店里面还写着“孔乙己已欠十九钱”。在咸亨酒店,一碟茴香豆,一碗黄酒,这简单的搭配已经足够有乐趣,我想象着孔乙己的当年。
咸亨酒店门口立着孔乙己的塑像,直到今天,店内外依旧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名人倍出的绍兴
绍兴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文艺格调浓郁的城市,自古以来盛产名人无数。在绍兴城里,感觉随处可见名人故居或者历史遗址。
除了迅哥,陆游、王羲之、秋瑾、周恩来、蔡元培、西施都在绍兴留下了古迹,在绍兴的三日游,恶补了大量中国历史。
离鲁迅故里不远处的沈园,本不过是古代江南富豪修筑的万千园林中的一个。但因为陆游的爱情故事也爆红了。
其实对陆游的了解,我之前也仅仅记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不是很清楚他的爱情故事。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传说沈园是陆游和唐婉写下《钗头凤》的地方。
今天沈园里面还刻着两人的《钗头凤》,不过看起来应该是后人重修的了吧。这里也是一般人游沈园的打卡处了。
如今重修的沈园已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亭台轩榭、假山池塘。同样,游沈园情怀比景观更重要。
沈园里面有越剧表演陆游和唐婉钗头凤的故事,不过因为语言的不通,听不太懂,只能凑个热闹。
倘若愿意多花几十元钱,沈园晚上还有更大型的《钗头凤》越剧表演,舞台旁边的液晶屏还配上了字幕。这下可以更好附庸风雅了。
在绍兴市区玩,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各种名人故居挨个打卡。
首先是秋瑾故居,原来这位辛亥革命先驱也是绍兴人。
青藤书屋打卡,这里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徐渭的故居。但我要承认,以前真心不知道徐渭是谁。仔细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很著名的大书画家,但命运十分坎坷。
周恩来故居打卡。话说以前也真不知道,周恩来也是绍兴人。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绍兴会有这么多名人,大概就是因为风水好吧。
除了去各种景点打卡,在绍兴城区逛逛各种老房子、小弄堂也很有意思。之前有两个朋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来绍兴旅行,适合不紧不慢地闲游。
要慢慢品味绍兴的古街,没个三四天时间似乎是不行的。有朋友跟我说过,在绍兴城里逛了一个多星期也不觉得无聊。
韵味十足的江南水乡
有一断时间,我十分痴迷江南水乡,而绍兴水乡则最令我印象深刻。有别于其他几个知名的水乡景区,绍兴水乡还保留着比较纯粹的生活气息。绍兴城里分布着多个枕水的居民区,最令我流连忘返的是八字桥直街。
八字桥直街得名于当地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桥——八字桥。
站在八字桥上看两边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从这个角度看去,这座石桥像一个“八”字,所以叫八字桥。
会有一些游人来八字桥直街拍拍照,但人是比较少的。我在这里拍照,这里的居民也会用一种诧异的目光盯着看。由此推断,这里是不常有游人光顾的。
杨柳青青、水色碧绿,微风一吹,在这石板路上走走,这正是正宗的江南水乡的感觉。坐在小河边,看着随流水飘动的水草,此处很适合发呆。
落日余晖下的八字桥直街,静谧、祥和。
八字桥位于三条街的交汇处,有四个入口。当地居民告诉我说,这是古代的立交桥。
看上去,住在八字桥直街的人,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了。年轻人,大都已经搬到新城区了吧。
非常迷恋这条街区的景色,想在这里住一晚上。我就问这里的居民附近有没有住宿,他们都非常诧异,这里没有旅店哦。
本来我以为这里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景区了,但原来这里只是很普通住宅区,没怎么开发。不过好在最终我还是在附近找到了一家旅店。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这种沿河而建街道,会不会有人不小心掉河里去了。
清晨的八字桥,阳光照耀下。东边的大爷在漱口,西边的大姐在洗菜。这幅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你是否想象过,站在江南水乡的小桥上,等待一个人。
大清早在八字桥直街附近享用了一顿豆浆油条,想起来很多那些年的事。在我们四川老家,也曾有一条河。总会看到有人在河边洗衣服、洗鸭子、洗被褥。
梦里水乡,梦中老家。去过了周庄、乌镇、西塘、南浔等知名景区,我竟发现最喜欢的还是绍兴的八字桥直街。
绍兴的湖光山色
清晨离开八字桥直街,继续赶往位于绍兴城区边上的东湖。虽然是个人造湖泊、面积不大,但也有几分湖光山色。最重要的,是遇到个好天气。
来绍兴坐乌篷船是必须的了,在东湖也可以体验一把。划乌篷船的师傅都是手脚并用,看起来很有难度。
这里本是古代的采石场,这些奇异的山体,都是采石挖山留下的。
这大晴天,相当让人满意。
连向湖心小岛的石桥,忘了叫啥名,感觉还挺好看。
有力气上到山巅,俯视东湖公园。在这里可看出来绍兴一半丘陵一半平原的地貌。
大禹陵也在绍兴
大禹治水的大禹陵墓也在绍兴?没来过绍兴之前真的也不知道。传言大禹就埋在会稽山下的这块石碑下面。
位于绍兴的会稽山,在很多历史文献里面出现的一座山,原来会稽山就是这幅模样了。
大禹封禅在此,埋葬也在此。会稽山上有一座大禹的铜像,爬上900多级台阶就能达到。
站在会稽山上俯视绍兴城,景色非常不错,一座有山有水,远古历史和现代文明交织的城市。
爬会稽山时,路遇一直硕大的长虫——马陆。
大禹陵到此一游。
秦始皇、司马迁都到过的大禹陵,绍兴旅行重点打卡地之一。
应该有某某皇帝在这里留下过石碑吧。
兰亭集序,也在绍兴
不懂书法、不懂王羲之,不过也不影响我到兰亭附庸风雅。号称天下第一书法的《兰亭集序》,也诞生在绍兴。
《兰亭集序》里面写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时隔1600多年后,兰亭的实景究竟如何呢?兰亭找不到了,但里面描写的很多景象还是存在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春末夏初的会稽山,是这样的,此地果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流觞曲水应该是后人建造的了,模拟一下列坐其次的感觉。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很好,运气很好,今天到兰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点儿云都没有。王羲之当年看到的那副景象,至今应该都没有大的变化吧。
传说王羲之爱鹅,所以在兰亭的小池塘里面也养了几只鹅。这几只鹅不怕人得很,还会主动来和游人嬉戏。
纪念王羲之的王右军祠,有300多年历史了,里面的小亭子很漂亮。
一直以为《兰亭集序》原稿保存在哪个博物馆,但原来手稿早已找不到。兰亭集序真迹到底什么样,已是一个传说。
兰亭景区的一块石碑,康熙、乾隆好像都留下来御笔。感觉好像现在很多地方留下的古石碑,都是康熙、乾隆留下的。
中国式的园林建筑,青瓦白墙,细细看来,是非常美的。
再遇水乡
除了八字桥小街区,绍兴市区还有多处依水而建的古街区。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是比较知名两个地方。先来看看仓桥直街这条水道,景色丝毫不输周庄和乌镇。
当地居民告诉我,仓桥直街已经比较商业化了。来的游客很多,街道上都是卖各种旅游小商品和特产的。
但我感觉比起大部分景区,这里也算是相当保守的古街了。这里的房子住的基本都是当地居民。
日落时分的阳光暖暖的。无数次坐在小桥上看流水,就是玩不够。
这回我算看清怎么回事了。划乌篷船,主要是用脚蹬,而不是手。
路过市区看到一座塔,不知道叫啥名,看起来似乎有些年代了。
书圣故里,又一个老街区。据说是王羲之的故居,王羲之年代时隔现在1600多年,不知道这个说法可靠不可靠。但不管如何,走在这里聆听很多野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不过我感觉,这题扇桥应该也是后人为了还原历史故事修得吧。
铺满石板路的弄堂。
书圣故里街区也是蔡元培的故居,到此打卡一游。
书圣故里也是一片水乡景色,这里最适合慢节奏旅行。
绍兴市区的景点非常多,比较分散。为了能有比较全面的体验,我把所有景点都打印到了一张纸上,去一个地方勾一下。
安昌古镇
离绍兴城区1小时左右路程,还有在江南地区较为有名的安昌古镇。抱着一次尽可能多走几个地方的原则,我也顺便寻访了这个地方。
我在绍兴满满逛了两天,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回旅店休息,一路疾步。或许是有点疲惫了,我在安昌古镇没有拍太多照片,只是来来回回逛了几圈。
不知道为什么,这座江南古镇很多来自重庆涪陵的人。算了算,绍兴离涪陵至少1000多公里。
在安昌古镇漫步,一路上都听到有人用重庆口音说话,还有不少人在打麻将。
我也会点重庆口音,和街边的人聊了几句,他们都以为我是来自重庆的老乡。
夜晚的安昌古镇基本没什么人,在清净古朴的街道上,还真有几分老家的味道。初夏之夜的路灯下,飞舞的蚊子,呱呱的青蛙叫,这是很久以前的画面了吧。
我在古镇里面找了个简陋的小旅馆住,条件不咋样。但这种破破烂烂的感觉正宗,符合古镇的格调。
安昌古镇也是比较生活化的居民区。大清早起来逛古镇,看到河那边的老太在刷马桶,河南这边的大姐在洗头发,还有旁边的大叔在洗鱼。这混杂的画面让人感觉有些不适应。但生活嘛,一旦适应了,或许就好了。
驻足仔细看看安昌古镇的房子,有些地方其实还蛮有水墨韵味的。
安昌古镇到此一游!扯白糖和香肠是这里的特产,尝了尝感觉全国各地古镇的特产都一个味。
从安昌古镇离开,顺便参观了一个叫柯岩的景区,100多元的门票感觉不便宜。里面有一尊隋朝时期凿刻的佛像,应该是该景区最大看点了。
柯岩景区参照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社戏》等文章修建了一个叫鲁镇的仿古主题公园。不过感觉这个主题公园现代感太强,略显单调,不如绍兴城区的老街有韵味。
柯岩景区里面还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湖泊,湖光山色还算宜人。里面有一处长堤蛮有味道,上镜率很高。
江南水乡特有的水上戏台。大概也是因为鲁迅《社戏》这篇小说才被很多人知道。之前有幸在乌镇感受了下夜晚的社戏,只是因为语言的原因,依旧听不懂。
还记得《社戏》里面提到,迅哥儿夜里坐船去看戏,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在地里偷罗汉豆煮着吃。
在野外煮着吃的豆,就是比家里饭桌上的好吃。即使是在100年前的绍兴,也是这个道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