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五)悬空寺

今天匆匆行来到悬空寺,悬空建的寺庙国内有好几处,我在来山西悬空寺之前,就曾去过昆明西山龙门和浙江建德大慈岩,它们都以寺庙建在半山崖而称为悬空寺。但最为出名的还是我们今天来的地处山西浑源的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北岳恒山翠屏峰的一处峭壁间,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距今已近1500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多为清代修缮的遗物。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说它“奇”,奇在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它“悬”,悬在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这些木桩其实是没有的,只是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岩石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样子,然后插入飞梁,使其与直角梯形锐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再说,悬空寺飞梁所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的,据说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迹,乃是人们的智慧的结晶。

说它“巧”,巧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悬空寺的山门,不是想象中的恢弘大气,是两扇小小的门,只容一人走过,走过这个门便真正进入了悬空寺,寺内人潮涌动,摩肩继踵。

寺内的格局是二层的殿宇三面环绕,东西向有两个亭子一样的建筑,随着人流我们穿过了第二个亭子。说它是亭子其实也不是,就是个楼梯间,在登楼梯时我发现楼梯都是用铁皮包的,然后用铁钉钉起来,铁钉的图案各有不同,它们是用来减少对木质楼梯的损耗的,同时又是增大摩擦力使铁皮不至于太滑。随着人流把我们推到了第二层。

第二个亭子后别有洞天,因为你会看到一排排的殿宇在那里。而这也是悬空寺的精华部分。它们分别为南楼和北楼,中间以栈道相连。

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最下层的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中层的三宫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帅,龟蛇二将。最上层的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

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在人流的涌动中开始返回有许多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悬空寺游玩就这样在匆匆的欣赏中结束了,走下悬空寺,来到刻有李白“壮观”二字石碑前,回头远望山上悬空寺,显得有些幽静和神秘,我突然想起龟峰的悬棺,死后把身体安置在峭壁洞穴中和生前在悬崖的庙宇修炼,冥冥之中有什么相通之处吗?不管如何,在这荒野峭壁之地,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古人追求的是他们超然世外的宁静境界。只有在这幽静和神秘的心境中,才有飞悬于时间和空间的庙宇和悬棺,才有这不闻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的宁静。

悬空寺,玄空寺;庙宇悬在半空,灵魂放飞玄空。不枉匆匆此行也。

postid
23182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