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0年的2018年瑞士游记(1)

最近常常会想起两年前去瑞士旅游的十天,那真真是非常愉悦的一小段时光,没有烦心事需要记挂,只消单纯的以游玩和享乐为目的,十分尽兴。

于是,就想在快要忘记的时候写下来,即便冗长又琐碎,但以后再读起来就像穿越回那时的心境,应该很妙。

 

 

瑞士境内火车线路十分发达,一张多日通票就可以随意踏上几乎所有的火车。在这个面积尚不及中国一个省份的国度里,火车就相当于地铁,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串连了起来,有固定的时刻表,在手机上就能查到点对点的出发和到达时间以及站台。火车站都设在城区中心,如果在苏黎世上班,完全可以不住在城里,只要路途时间在承受范围内,想住哪里都是自由的。

像我这种游客,就凭着一张通票,穿梭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很是悠闲自得。

 

瑞士分为四个语区,德语区最大,其次是法语区,再来是意大利语区和罗曼语区,每个语区居民必须以本区官方语言为第一语言,还要学会除罗曼语之外的其它两种语言。瑞士的人口本就大多是从德国、法国、意大利迁居过来的,相应对语区的划分很可以理解,唯独罗曼语区比较奇特。当时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这一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实际是几种相似方言的统称,瑞士只有0.5%的人口使用罗曼语,集中居住在恩加丁地区。

因为时间的缘故,我只去了德语区和法语区一些主要景点,没有能去奔放的意大利语区和神秘的罗曼语区,实乃遗憾。

 

从香港直飞苏黎世约莫12个小时,两地时差5小时。下飞机的时候天还没亮,我们就直奔火车站赶一趟去日内瓦的火车。之前想象中的欧洲火车都是国内绿皮火车的模样,没想到实际上一点也不带老旧或是破败的气息,外表看起来很新整,可见维护得大概算用心。

与火车的新相反,瑞士许多火车站都更凸显“老”。在这些车站上上下下,就常常感受到一阵阵裹带着数百年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由得想:噢!这个城市原来便是这番模样!

 

从苏黎世到日内瓦,由北至南三个小时可以抵达。这一线路贯穿了好些瑞士比较出名的城市,如琉森、伯恩和洛桑等等。

那天刚好雾气比较重,加之是早晨,阳光不时的透过雾气折射下来,让车窗外的景色都笼罩在朦胧梦幻之中。一路上除了城市外,可见之处都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小山坡,常常能见到牛和羊在铁轨旁悠闲的吃草,它们身后又是团团雾气,显得是在仙境中一般。

 

印象中最好看的景致出现在路过洛桑的时候,车从山坡之上经过,上面是层层阴云,而城市在山脚之下,被阳光完全照耀,所有的房屋街道都镀上了浓郁的金色和橘色,整座城像是被光芒托起的圣地,真是让人产生立马下车追随光亮奔过去的冲动。

 

 

基于某种固执而又无法被道理说服的心理,出门在外我只愿意住酒店,不喜欢民宿。唯一一次民宿体验就是在日内瓦了,完全是由于我在booking上犯的一次错误。这导致我第一晚没太睡好,总有一些不适应。

这间民宿位于日内瓦老城区,从火车站搭公交车到老城入口后,还要再沿着石板路往上走一段。欧洲许多的城市都是这种新城包围老城的构造,一走到这种石板路上,便知道,是要迈进另一个时代了。

 

民宿安置在一栋相当古老的房子里,房东是个印度人,态度虽有些傲慢,却不算无礼,民宿使用规则讲得很仔细,也没什么奇怪的印度口音令人心安。

房子的公共过道显然未经太多修饰,灯光昏暗,装潢古朴,有些部位能看见墙体的砖石构造。电梯一次仅能供两人加一个大行李箱搭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门,更像是一扇铁闸。我唯一见过类似的电梯,还是在泰坦尼克号电影里。不过这好歹比电影里看着更牢靠一些。

我住的那套房子面积不小,客厅和卧室间还做了一半的隔断。想必房东在装修上还是有精心设计过,墙面全都刷成了浅蓝色,家具是简约的欧式风格,不会显得华而不实,既复古又整洁。我最喜欢的是厕所,棕红色的小块方砖配上白色浴缸和洗手池,水龙头是磨砂金色,很有早几个世纪欧洲的调调。

 

推开老式两层构造的窗户,可以看到邻近的小圆塔和不远处教堂的尖顶,就加深了那种“我就处于这座老城之中”的感受,确实是“之中”。

值得提一句,这栋小楼过去的邻居之一是卢梭。现在他的故居是一个小型纪念馆,但我始终没搞懂它究竟什么时候开放,在日内瓦的两天时间竟没分出片刻给这里,想想有些不合理。

但不能总有那种将旅途等同于收集的心理,非要盆满钵满才值当,还是应该重视当下的每一刻,每一刻都在行走或是驻足,就很快活了。

 

 

在我不甚准确的概念里,从老城往外不同方向延伸,会去到几个不同的区域。一个是往日内瓦湖方向走,一个是往日内瓦大学方向走,再有一个远一些的,是往联合国总部方向走。

 

日内瓦湖离老城很近,湖面十分宽广,如果有人能游泳很久时间,想必可以一直从这里游到法国去。港口附近有一个大喷泉,算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不过鉴于我对喷泉着实提不起什么兴致,就没有走近瞧一瞧,远观的时候想,它肯定是气派的。

 

往日内瓦大学方向走,可以穿过整座老城。老城不大,建筑外观大都比较典雅,颜色不太丰富,算不得很吸引人。与建筑本身相比,里面的小店更加有趣味,除了酒吧和餐厅之外,很多都是与艺术相关的,比如卖各类画作和雕刻品,以及服装设计等等,甚至可以看到店里面有一些人正在创作之中。

中的们,并没有很忙碌,可以做一会事情,再停下来聊几句天,上只有舒适自如和得心应手。

这便是让我有些嫉妒的地方。

 

走着走着,突然饿了。第一天到瑞士,坐了许久的飞机和火车,固然应当吃顿好的,也就走进路边一家看上去挺有格调的餐厅。餐厅保留了很多原始的木质架构,墙面是红色带花纹的丝绒,映着蜡烛的斑驳光影,某一面墙上还靠立着一副盔甲。

瑞士物价十分昂贵,在日内瓦火车站汉堡王吃过一个套餐,折合人民币要将近200元,蕃茄酱还要另买,不禁让怀疑起人是否有些吝啬。想想更可能是他们认为免费的东西容易被人随意浪费,唯有附以适当价码,人们才有珍惜的念头。

这家餐厅菜单上的价格自然也不菲,但也不算离谱。我点了一份意大利面和一份瑞士名菜,芝士焗小土豆。端上来的时候我吃了一惊,一份焗芝士,里面放着两颗完整未剥皮的小土豆,有一小颗黄瓜。这份名菜卖相上的简单随意,就人有些难以释怀味道更不适芝士,黄瓜不仅酸,也很咸。

那些关于瑞士菜很难吃的传言,果然诚不我欺也。

我拍的照片没找到,从网上搜了一张。

 

看菜单的时候没注意点的是什么口味意大利面,端上来时候一看,颜色很鲜嫩,应该不错。尝了一口没忍住当即吐了出来,居然配料是柠檬汁,相当酸。

店员看到我这个表情立马上前跟我说抱歉,想来他心里应该很不舒服,明明是一家受欢迎的高档餐厅,怎么会有客人如此不满意呢。我连忙跟他说没关系,心里也感到抱歉和懊恼,应该姿态上更注意一些,可以吞下第一口,之后的不吃就罢了。

但确实是难以接受的味道啊!

这一次经历让我对瑞士菜心生畏惧,以至在后来的旅程中,我常常寻找中餐馆或是日本餐厅,普通的美式快餐也行。这是后话了。

 

 

坐几站公交车能够到联合国总部,我去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参观时间,好在也没有非要进去不可的执念,也就绕了一圈算作到此一游。

离总部门口不远有一把十几米高的椅子雕塑,十分引人注目。这座雕塑叫《断椅》,顾名思义,其中一条椅腿是断的,据说是象征人类因地雷爆炸而失去的肢体。

 


在联合国总部附近闲逛,还能路过国际红十字会总部、世界贸易组织总部等等。总觉得这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受:为什么它们都要全部跑来日内瓦,而且要集中在这一小块地域上呢?为什么是日内瓦呢?

也不是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但依然觉着新奇。

 

我在世贸组织总部对面的植物园里的长椅上坐了很久。正值初秋,头顶上的法国梧桐叶子开始有些许泛黄的色调,但还未蔓延开来,变成那种浑然一体的金灿灿。这个植物园固然比不得在澳大利亚或是新西兰的皇家植物园那般阔气体面,有些地方因为修缮不足而显得凌乱。但于在树下坐着的我而言,刚刚走累了停下来歇一口气,阳光暖暖的,又有微风,呼吸着植物清新的味道,再惬意不过。

 

如果说对日内瓦这个城市我还存着什么遗憾,大概是没能去百达翡丽的博物馆。

postid
231239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