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记 | 泉州:海上丝路带来的大杂烩,万教之美下的泉州城

福建三千七百公里的海岸线,在泉州弯折成厚厚的人类海洋文明史。从吞吐尽海上丝路繁华落寞的刺桐港,到饰万教文化之美的开元寺,数不清的宗教和无奇不有的民间崇拜在这里绽放。慢慢走在涂门街上,好好品味泉州的宗教大包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精神造就了这里各类宗教的和谐共处: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宗祠,光是这相隔千山万水的宗教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和谐共处了上千年就已让人所赞叹;西街上那一道道的小食是先民们飘落世界的味蕾链接、关帝庙终日不断的旺盛香火和天后宫中的妈祖羽化升仙,巡游竞渡好不热闹、还有那宫殿寺庙中万众仙班让人心驰神往的故事。潮涨潮落,人生起伏,酒过三巡,中山路上久经商战的老者也许是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可纵然走遍世界,回到这里他仍然甘心做回泉州城的孩子。

元妙观


开元寺

来到泉州就一定不会错过开元寺。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恰逢唐玄宗年号更为“开元”。泉州历来宗教百花齐放,外来宗教在明初曾被冲击,那些曾被破坏的精美寺庙遗迹就在当时被移到了这里:除了佛教的主体建筑外,这里还能发现道教、婆罗门教、甚至基督教留下的痕迹。大雄宝殿的石柱上,雕刻的是来自古代印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神话传说;须弥座上的狮身人面像,最早起源于古代埃及;斗拱上的异域仙女则源自梵文“迦陵频伽”,寺内每一处浮雕的说头,背后都有无数种故事等待探索。

走在泉州的老城街头,无论哪里都可以一眼望见开元寺的两座石塔;石塔即为东西塔,其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最初都为木塔。始建于唐朝年间,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时又改砖为石,高度均为40多米,也是国内目前最高的一对石塔。现如今的东西塔已不能攀登,但你可以在西街的路上,寻取一家带有露台的咖啡店,在某个夕阳黄昏下,一睹石塔和西街的风采。

西街

前往开元寺必会途径的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也是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从唐代的开元寺走到民国时期的钟楼,漫步西街,仿佛已穿越了千年。短短几百米的街道将整个东亚美食汇聚,一改闽南菜在人们心中的偏见:石化膏、土冻笋、蒸栗子、东兴牛肉、鸡腿怣、蒜蓉枝……初闻便已深爱。车水马龙间,没有商贩走街串巷的吆喝,也没有商铺扯着个大音响招徕客人,却能感受到家家热火朝天的生意气氛,这里才是真正的泉州。

西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铺人流如织,要数哪一家排队最多,一定少不了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亚佛春饼老铺;老铺的润饼最为出名:胡萝卜丝,油豆腐丝和海带丝的搭配让口感显得新奇。位于西街钟楼路口的老记面线糊同样出名;面线糊是闽南的一大特色,当地人常见的早餐。面线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需要揉面、发酵成面筷,再固定在特制的架子上,反复拉长,最终细得就跟头发丝一样,晒干后的才是成品。丰富的配菜加上各类卤味入味煮开的面线汤中,口味十分地道。

泉州大街小巷都有元宵圆的招牌,但和我们熟悉的汤圆不同,泉州元宵圆的皮是摇出来的,馅料是敲出来的,一共有八道工序。“摇”皮在外人很难理解,但制作工序在这家西街上的彩凤元宵圆店铺中就能看到。重要的是,大颗粒的花生芝麻碎馅料真的很好吃,皮子也软糯Q弹,吃完忍不住的话可以再追加份冰凉的花生汤

通淮关岳庙

关公“忠义仁勇”的形象在闽南地区很受追捧,通淮关岳庙也是泉州众多庙宇中香火最为旺盛的一座。走在涂门街上,老远就可以望见袅袅青烟,闻到浓烈的香火味。通淮关岳庙从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闽南风格的五彩瓷雕,高高翘起的檐角和充满年轮的木门雕花都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据说这是全国乃至海外最大的关帝庙,甚至有不少的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不远万里来此上香。踏入庙宇,你会被源源不断的“木板”敲击声所吸引,当地人相信,只有当两块贝壳状的木板掷地呈一正一反时,你才会被关帝允许求签。

清净寺

在涂门街的另一侧,有一栋与四周格格不入的建筑,这栋建筑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入门左手的废墟曾经是伊斯兰教徒们每天礼拜的奉天坛,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不幸的是圆顶在1607年的泉州大地震中坍塌,迄今未能恢复。如今的清净寺的确非常“清净”,少有游客到访,隔壁不远的关岳庙香火鼎盛,这里只有默默观摩的人群,自然噤声。

府文庙

建于唐开元末年的泉州府文庙,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修缮和扩建,现已占地面积近百亩,是儒学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大成殿内,康熙御书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嘉庆的“圣集大成” 赫然醒目。古时的文庙左学右庙,即是祭奠孔子之处也是开课授学所在,书声朗朗。而现在府文庙内已是空空荡荡,只有在开学和逢考前,才能见到往日的熙熙攘攘。

府文庙对面的胭脂巷光听名字就很好听,藏在巷内的胭脂巷咸饭也是当地大名鼎鼎,特色的肠灌肠肠灌葱汤配上粗粗的咸饭很是下饭。在咸饭馆的不远处,还有一家名为群众牛肉小点的店铺,店铺并不起眼,陈设也很随性。虽说叫牛肉小点,可比起它家的牛肉羹,更为出名的是海蛎煎:新鲜的海蛎配上鸡蛋,韭菜,萝卜丝和葱花,再加上它家特有的酱汁组成了泉州最独特的味道。

元妙观

夹藏在状元街中的元妙观是一座道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初名白云观,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元妙观门前有块 “九紫” 碑寓示“紫气东来”的意思。观内分前后两殿,前为玉皇殿,后为三清宝殿,两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和通淮关岳庙一样,来到元妙观求签的信徒同样络绎不绝:把圣杯里的两块木片掷到地上,反弹出的不同组合预示神灵的意见,以此判断吉凶,旁边还有解签的,2元一次就够。

元妙观西门出口附近的侯阿婆肉粽店是泉州几代人童年的记忆,特色的招牌干贝肉粽肥而不腻,用料也毫不手软:香菇,五花肉,咸蛋黄,大干贝,再淋上沙茶酱,把粽子捣开拌在一起,配上一碗肉燕汤,胃口再小也会觉得意犹未尽。

天后宫

天后宫是泉州信奉妈祖的地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海为生的闽南人在出海前都会到此祈求一帆风顺,亲人安康。天后宫建于宋庆元二年,历代有重修,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大殿屋檐上的雕刻装饰美轮美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的时候是祭拜高峰,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的“乞龟”活动更是热闹。

天后宫的正对面就是古代泉州的城门——德济门遗址,也是宋元泉州古城七座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2001年之前还被埋在地下,直到而后的建筑施工才被抢救性发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宗教石刻,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华。在天后宫一旁,还有秉正堂石花膏总店:点上一份招牌的四果汤,加上石花膏、芋泥和绿豆,甜而不腻,是夏日解暑的必备。

李贽故居

天后宫出来,穿过德济门遗址,很快就能找到不起眼的李贽故居。比起熙熙攘攘香火旺盛的天后宫,这里显得是那么的幽静。这位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家出身于名门,而后却走上了思想启蒙的道路。他被贴上了很多标签,例如“大明第一狂人”,“挑战封建礼教的战士”,“明朝第一思想犯”等等。欣赏他的人觉得他思想超前独特,有着自由平等的气息,抨击他的人觉得他思想偏激,离经叛道之至。而如今这座完全算不上气派的故居院落就像李贽曾经的言论那样被人们搁置在了一边,但你或许可以从院内的碑文资料中,了解到这位大思想家的见解。

蟳埔村

在泉州海边隐匿着的蟳xún埔村是一座不可错过的宝藏渔村。从市区前往,目的地的眼前如同城镇结合部的农贸市场,街上路上的装束、语言与旁人无异。但当你拐入一条僻静的长路,四周的景象仿佛一下就把你拉出了文明世界:街口堆满的蚵壳海鲜,头戴簪花的女子还有那难懂的交流用语。即便外面已是灯红酒绿,但蟳埔村的人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

蟳埔村以蟳埔女蚵壳厝为出名,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坐在门前敲着蚝壳,或挑着担子行走的女子,艳丽的上衣和宽松的阔脚裤一眼就可以认出,但最有特色的还属她们的头饰,其“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据说是在宋代从中亚流传过来。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渔民也就此变废为宝,建造了由蚵壳为主体的特色建筑。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的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

由泉州市区前往蟳埔村,可以乘坐公交K301路蟳埔菜市站(又称浔埔菜市)下车,村口就在公交站的马路对面,随着蟳埔女的脚步很快就能找到。村里的妈祖庙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都会举办妈祖祭祀,全村的来客都会被请进村民家一同庆祝,如有遇到,不容错过。


市内交通


抵离机场

泉州晋江共用一个国际机场,机场距离泉州市区约13公里,没有机场大巴,但方便快捷的公交K602路和K603路只要40分钟就可以把你送到市区。从机场打车至泉州市区约50-70元。


抵离高铁站

位于市区北面约10公里的泉州高铁站现已开通福夏高铁,高铁方便快捷通达了厦门,福州和长三角上海南京,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等地,晚上21:00之前高铁站都会有往来市区的公交车。


公交车

泉州的公交系统方便快捷,1元的票价基本覆盖了市区内的所有景点,需要注意的是:泉州的公交招手即停,下车前也一定要按铃提醒司机需要下车,否则司机是不会特地停下来到站的。

西街和开元寺


泉州周边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位于泉州惠安县的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也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名字崇武,就蕴含“崇尚武备”之意。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书写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捍卫中华尊严的悲壮历史,如今城内的不少庙宇,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从地图上搜索崇武古城,跳出来的一般是崇武古城风景区,说是风景区,其实叫做: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惠安石雕技术享誉全国,博览园内植入了不少石雕作品,从古希腊神话到武圣关公,很多花钱买票进入崇武古城景区的游客看到这些都会觉得莫名其妙:“我想看的崇武古城在哪里?” 其实,你大可不必为45元的门票买单,而是在到达崇武古城后,沿着城墙往石雕博览园相反的方向走,走到一个叫做水关门的小城门,就可以由此爬上古城墙了,这个入口其实就是城内居民平时出入的地方。城墙内的才是崇武古城,沿着城墙走上一整圈,值得看的景色一个也不会错过。

古城内至今还生活着崇武最早的居民,也就是那些当年抗倭军队的后裔,他们的先辈因征兵抗战从天南海北会聚至此,在0.5平方公里的崇武古城内,有98个姓氏,这也是崇武“百家姓万人丁”的由来。城墙东南角的灯塔是整座崇武古城的最高点,由此可以俯瞰整座古城和海岸线,在城内还有海潮庵关帝庙布艺诗人黄吾野的故居等等近三十多座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等待你去探索。

泉州客运中心(坪山路和泉秀路交汇口)每天都有发往崇武的班车(15元;07:00-18:30,15分钟一班)汽车停靠崇武客运站,客运站距离崇武古城2公里,摩的和出租车都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拉客的摩的会以带你去免票入口的说法揽客,而这个入口其实在上文中就已经提到,在到达崇武古城后从售票厅沿城墙往另一个方向走便是。


崇武的鱼卷非常出名,以瑞芳鱼卷为佳,当地分干湿两种吃法,干为炸,湿即为下汤,配上各式各样的甜辣酱,鱼味十足且不油腻。

蔡氏古民居

难以想象在这样偏僻的村落居然还隐藏着如此气派的闽南建筑群。蔡氏古民居由华裔商人蔡启昌父子建于晚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红。一进入大门,一排排的砖厝扑面而来,民居的整体结构基本相同,都是以石条为基,上面加盖红砖,各个民居的正门略有不同,但雕刻之精美令人赞叹,木雕、石雕、砖雕、瓦雕处处体现在房屋的各个角落。现在这里的居民大多仍是蔡氏的后裔,年轻人多数已经搬离,只留下老人陪伴着这些留住岁月的房子。

泉州市区前往蔡氏古民居,可以从泉州汽车站出发,乘坐公交K207路到达军民同心路口站,下车向前步行后拐入通往古民居的小路即可。古民居现已被圈地开发,门票15元,但也时常无人管理,很不规范。从国道G324,至军民同心路再绕道至古民居后路也可以很轻松的“免票”进入景区。古民居内大部分房屋还都是住人的私宅,只有少数几栋建筑对外开放,若不小心闯入当地居民的家里,还是赶快退出来吧。


泉州旅游全年无休,没有绝对的淡旺季:春暖花开的春季是温度最适宜的时间,夏季除了潮湿闷热外,还需要注意台风的来临,秋季的海鲜最为肥美,冬天的各类民俗活动同样也是目不暇接。

postid
231004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