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试剑石
听完这个故事觉得特别震撼,一方面震撼于一块石头背后居然隐藏着干将莫邪的传说。
另一方面更震撼于,一块经历自然现象形成的石头,居然可以衍生出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故事,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不得不敬佩。
试剑石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这块椭圆形的大石,长2米、宽1.4米,石中间有一道自上而下平直的裂痕,似刀剑劈裂的形态,故称试剑石。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召来了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阖闾给他们三百童男童女,让他们祭炉炼剑,并且让他们保证一百天内铸出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
干将看到这些孩子都还幼小,不忍心伤害他们,请求阖闾放了他们,并且保证一百天内铸成宝剑。阖闾说:“只要你炼出宝剑,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但是如若你完不成,你连同这三百童男童女都将处死。”于是干将和莫邪来到了苏州当时的匠门砌炉炼剑,现在贯穿苏州东西走向的大道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取名为干将路。
他们炼剑九十多天,但“不见青、黄”,于是将温度升高,仍不见出现黄白、青色烟气,表明有杂质没有分离出来。
莫邪看到干将满面愁容,心想如果宝剑炼不成,那么干将连同三百童男童女都将被杀,想到这一点她舍身投入了火炉。
顷该间炉水变青,终于炼出了二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一把雄剑名“干将”,一把雌剑名“莫邪”,但是干将非常清楚吴王阖闾是一个暴君,他要的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如果他还活着,那么就会造出第二把、第三把甚至更多的宝剑,看来此去凶多吉少。
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正在阖闾想杀死干将时,干将拔出那把雄剑,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剑神,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
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02
枕石
这就是我错过的石头,当时没开语音导览,看到块石头说了一句:“咦,石枕,什么东西?”没来得及深究,就匆匆走过。
后来才发现,原来它背后竟还藏着唐伯虎的故事呢,说起来特别有趣,爸爸回家和我聊天,说起虎丘,他说道自己一开始也看错,看成:“石枕。”
不知道还有朋友和我们一样,不小心,错把“枕石”当“石枕。”
枕石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相传,晋代著名高僧生公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疲倦了就睡在这块石头上。
这块石头又称“蜒蝣石”, 因为它形如蜒蝣,而且以前这块石头有粘质,扔石子上去它能够粘住不下落。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了,据说秋香的第二笑就留在此地,有一天秋香陪同华夫人上虎丘云岩禅寺烧香,唐伯虎就睡在这块石头上等她们下来,一觉醒来正好看见秋香和华夫人下来,这时一阵风吹来将唐伯虎的帽子吹落在地,他临机一动,不用手去把帽子捡起来戴在头上,而是人趴在地上,用头去拱帽子,秋香看到了认为这个人一定是个傻子,看他的举动也实在可笑,于是对他一笑。
03
千人石
在听完语音导览,仔细看“千人石”时,发现果真,这石头真有些发红,原来它的石质本就是红色。
那鲜血染红石头的故事,是真是假呢?
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想这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
他想了一条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趁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雨水一冲,仿佛血在往下流。
我们现在看这块石头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
最为奇怪的是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04
生公讲台(点头石)
这块石头背后的故事就更令人难忘了,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观点在那个时代很难被人接受,但我真的无比震撼,一个人能对着石头讲经三天三夜,讲到顽石点头为止。
“顽石点头”可能只是个故事,但因这个故事而衍生的思考,非常珍贵。
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生公讲台”,是唐代李阳冰所书。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
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围坐在这块石头上,所以我们在这四个绿字的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胡缵宗所书,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
当时虽是寒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05
二仙亭
这个亭子是我看到,就立刻想和爸爸打电话的地方。
我记得小时候,爸爸就很简单地和我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看到有两个人下棋,很好奇,就跑过去看看,看完棋回到家,发现找不着回家的路。最后才发现一千年过去了,原来那两个下棋的人是仙人!”
这种神奇的故事就很容易被记在脑子里,那天在“二仙亭”一听,才知道我记忆中爸爸的故事是“虎丘”里的小故事。
第一篇关于苏州的推文叫:“去苏州,听听那一年没听完的故事。”
正是因为这个小插曲,来的灵感。
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它的雕刻非常精细、生动。
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下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
所以有这么一句话, “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上联是讲陈抟的故事,相传陈抟一睡多年,醒来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告诉他,已过去了好几代,陈抟不相信,把樵夫当成梦里的人物。下联的意思是道家之道,需要通过研究精妙深奥的道理才能得到。
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丘再留踪”意思是吕洞宾曾在岳阳楼显过迹,以后又来过虎丘山。
06
虎丘剑池
“虎丘剑池”这四个字真的非常神奇,我一向是一个不怎么赏析书法的人。
听语音导览一介绍,我仔细一看,“虎”的一撇和“剑”的一撇。发现“剑”字的一撇真的好看一点,好神奇!
你看上图,真的是这样!
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颜体素有“蚕头燕尾”之称,造诣极深。
据说当年他写这四个大字之后,经过很多年“虎丘”二个字逐渐断落湮没,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令著名的雕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重新雕刻一下,但是后人看后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或许大家会问“你凭什么说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漂亮那么好呢?”
其实我们细细看“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非常流畅,而“虎丘”虎的一撇则有明显硬生生描下来的感觉。
称为“假虎丘真剑池”还有另一种意思,这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因为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
07
虎丘塔
这座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斜而不倒,装修独特,还经历过数次火灾。
大家站在塔下仔细看,当真会发现第七层并不倾斜,且砖块与下面几层不一样。
每一层递减毫无规律,散发着独特、独属于自己的历史魅力。
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第一斜塔——“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佛塔是印度佛教建筑,在印度它的造型比较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也在我国各地兴建并形成了独特的楼阁式风格,而且建筑也比印度高大。
唐代是我国佛教盛兴时期,佛塔基本呈正方形,从五代至宋逐步向多边形,砖木结构,双筒体演化,虎丘塔典型地体现了这一重大变化,与这座塔类似结构的是杭州的雷峰塔,但是很不幸,1924年雷峰塔倒掉了,为此鲁迅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而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这座塔身是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各层内外壁上都有宋人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塑的数十种牡丹浮雕,并且一至五层门额上都有彩塑图案,第五层以湖石栏杆为装饰画,表现了苏州地方特色和苏式彩画风格。
这座塔在解放后进行了二次大的维修,第一次是1956年至1957年,第二次是198l至1986年。四十年代,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不顾年迈亲自对塔进行勘测,发现塔体出现巨大空洞,纵向开裂,并出现塔体部分开裂现象,于是提出要进行整修,并针对虎丘塔现状写了学术论著。
1956年开始进行维修,专家们采用了“铁箍灌浆法”来加固整修塔身。整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最为名贵的是一只越窑青瓷莲花碗。
这座塔之所以倾斜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塔基岩南高北低,填土厚薄不匀,造成不等量沉降所致,经过多年雨水的冲刷,填土自然要松动,而且我们这座塔自重达到6000吨,将地基不断往下压,造成了倾斜。但是第一次维修并没有对这座塔倾斜的实质性原因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1976年时,塔墩裂缝增多,倾斜速度加快,险情加重。
1981年,为纠正塔体倾斜,根据古塔地层特点和现状,工匠们采取加高部分塔壁的办法,具体制订了“围”“灌”“盖”“换”四个步骤。“围”就是用144根大口径桩,固定基土;“灌”就是在垫层注入水泥沙浆,填实空隙,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盖”也就是构成直径19.5米覆盆式钢筋混凝土“壳体”,阻截地面雨水透入塔基。“换”就是将已分化破损的砖块或部分及时换掉。
通过这四个步骤,现在这座塔已保持斜势,不再向东北方向继续倾斜了。
大家是否发现这座塔的第七层其实并不倾斜,而是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这座塔从建塔至今一共经受过七次火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在明代,它的第七层被完全烧毁了,这座塔在当时已经出现了斜势,所以在重修时人们就想,如果把它的第七层给建直了是否能缓和一下它的斜势呢?的确这个步骤使古塔得以保存到现在。
细细看第七层,大家会发现它上面的砖块与下面的几层不一样,因为它采用的是明代的“福禄寿”砖,这种砖块比较大,而且颜色也比较深,而且上面一层的建筑风格与下面几层也不相同。
我们这座塔还有一个特点大家肉眼不易发觉,那就是这座塔的各层高度递减无定规,第六层比第五层高20厘米。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
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我还要添一句:到虎丘,不可不留影虎丘塔。
在没有雷电阴雨天气时,古塔底层是对外开放的,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为什么说虎丘给了我很多震撼呢,正是因为这些充满想象力夹杂着历史人物又凝结着自然现象的小故事。
这里不是一个景点,而是一个说故事的老人,将那些历史都缓缓道来。
本期文章写了一些我记忆深刻的小景点,大家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设身处地,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