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地点: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新圩镇东水村
敬翔游记第25篇丨大山深处
进入新圩镇也就进入山区了,我们再往大山深处走,一路上青山叠翠,流水潺潺,山路两旁全是竹子,个字形的竹叶在仲秋时节仍然青绿欲滴,充满生机。
这条可以容纳两辆汽车对开的水泥公路,将山外的现代化气息带入了这座古朴的山村,村村通公路的“硬底化”工程打开了东水村通往现代文明的大门,汽车的废气开始入侵这片干净土壤的上空。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里仍然听不到旅游纪念品的叫卖声,找不到景点指示牌,更看不到售卖门票的亭子。村民们依然做着自己日常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踏着四时节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开满了鲜花的芙蓉树下是闲不住的老太婆,也许正是劳作活动使其“动作不衰”;
门面整洁的老屋保留着“毛主席万岁”的门额,那是灰浆凝造的,是抹不去的时代烙印;
一捆捆柴火整齐地摆放在屋旁,它将在黄昏生起一缕缕炊烟;
屋前的空地种上了一行一行的黑蔗,每行黑蔗都被两条竹片整齐地着夹,从对作物的呵护足见他们对农事的认真细致,从耕种中获取生活乐趣。
清泉下流,通过竹筒的引导便是名副其实的“自来”水。清洁的山泉煮着有机蔬菜,逢年过节宰杀一只自家饲养的母鸡。这种古朴的田园生活足以荡涤内心浮躁,颐养天年:甘食其土之有,融乐当地之俗,外面的世界如何,那是外面的人所思考的事情。不羡慕浮华,不攀比物欲。
村里举目可见一捆捆被砍削整齐的竹子,这些竹子既不是用来编织箩筐,也不是用来织造鸡笼,它是制造草纸的原材料。将这些原材料放在山泉池里浸泡半年,再捞上来放在石灰池里浸泡至一定程度便可取出来整齐堆放晾干待用,成为下一道工序的材料。
科技发展到今天,从砍伐竹子开始就可以使用机械化了,化学催化剂轻而易举地将浸泡时间由半年缩短至几个小时甚至几秒钟,粉碎这些材料更是易如反掌,一按电钮就行了。
然而,现代化的气息似乎侵蚀不了这座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村庄。《道德经》曰:“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意思是说:纵使有一种工具,一个人操作就相当于十人、百人操作的效率,你都不要使用,最好是回到原始状态(用今天的理念解读是:因为科学发展太快必定会带来污染,严重影响人的生存环境)。这里真的无需使用什佰之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不仅为这里的水电站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且毫不费力地通过古老的水车推动了五坎大碓(音“对”),用最原始的手段制造草纸。
这种手工作坊的工艺以它生产周期长、劳动量大、低产出、低效益的特性被远离现代文明的竹产区所传承。他们所用的格子竟然还是蔡伦发明的造纸工具!
当城里人享受着繁华和废气的时候,心里向往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总想抽空来一趟,舒缓紧张和劳累。当随着汽车尾气带来的各种炫耀令村民两眼放光时,这里的淳朴便被物欲所代替—它始终会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山沟里千万年前棱角分明的巨石,如今被柔弱之水冲刷得圆滑如卵一样,质变,在量变中悄悄发生。
下篇预告:还是在阳江本土,和您一起走进另一个古老的村落–雅韶十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