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翔游记第20篇丨《东北行》第二十回
饮下马酒赏版画,吃朝族餐会大师
午饭上来的第一道菜是“蘸酱菜”,一篮子菜全是生的,当然少不了大葱。四碟酱料是四种不同的口味,我现在也记不得叫什么了。直接夹着生菜蘸点酱料就能吃,味道很好。
跟着上来的菜我叫不上名了,但都是热菜,除了红萝卜。
主食是豆角饭,当然不是大米饭啦。有一道菜我是认识的,那就是匏瓜,但他们的煮法是红烧,会不会比胡椒炒匏瓜更好吃呢?见仁见智吧。
在我们那里,豆豉成了基本的调味品,可是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好吃,他们觉得好吃的东西,也许我们并不习惯。品尝他乡美味不容易,更难得的是内蒙古人那份待客的热情。
“这种匏瓜可以制成乐器,《三字经》里就有说到。”面对这些同行,我当然三句不离本行啦,这就谈到了国学。
“啊,是的,匏土革,木金石,丝与竹,乃八音。”随口吟诵《三字经》原文的是一位姓王的男老师—又是姓王的!
既然都是国学老师,别说《三字经》、《弟子规》这些肤浅的东西,就算随口背出几段四书五经的内容也是小菜一碟。问题是,这位王老师还不到三十岁,而且他在大学里读了四年《黄帝内经》!
但凡从事国学研究的人,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产生这方面的兴趣,从而使得国学精髓能够传承下去。所以,我们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要不怎么说王校长懂得待客之道呢?
我们从《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谈到《黄帝内经》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连感冒也忘记了,要不是下午要去景点,恐怕聊到深夜也聊不完。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交往都离不开马,这种无需修路就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成了蒙族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远方的朋友来了,那是骑马而来的,到了目的地就要下马。蒙古族人敬上一杯迎宾酒,这杯就是“下马酒”。客人要走了,送他们上马,蒙古族人敬上一碗酒送行,这就是“上马酒”。
虽然现今真正离不开马的牧民已经不多了,但这种民族礼仪却被传承了下来。尽管我们几个人当中只有王校长是蒙古族人,但来到内蒙古地区,这杯下马酒仍然是他们劝酒的理由。
在扎兰屯,由于感冒,加上白老师也不喝酒,那杯上马酒便得以免除。来到通辽,似乎好了点,但咳嗽和流鼻涕并未减少,一杯下马酒下肚,今天的感冒药也就算是白吃了,所以,感冒一直延续了10天,回到家里才好了。
午饭后直奔30多公里外的孝庄皇后故居。这是一个2012年才建成对外开放的景区。这是2013年6月8日的下午,不知道是还未有人知晓它的存在还是喜欢看这类景点的人不多,这个景区除了我们几个人之外,便是学校组织的一群学生了。
孝庄园的主景区是科尔沁达尔罕亲王府,孝庄皇后出生在科尔沁草原贵族家庭,这位清朝国母无疑是蒙古族人,嫁给皇太极可谓是满、蒙联姻了。孝庄园实际上就是她出嫁前生养的地方,可想而知,景区看的就是占地6万平方米的达尔罕王府。
这是一座“修旧如旧”的复原景观。由于年代不算久远,复原亲王府原貌和仿制各种用品都不是难事,所以,在景区里主要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贵族人家的日常生活情况。
从睡床到桌椅,他们那个时代所用的都是木质家具,与平民百姓的区别在于材质的不同和装饰的精细程度。图案繁杂且镂空雕刻,一张大床需要耗费多少工时?这就是当时的审美眼光。因为,他们有的是清洁工,有的是支付雕刻的工钱。而恰恰是这些精美的雕刻能够证明主人家雄厚的财力。
今天我们不再喜欢那些很难搞卫生的镂空雕刻,但我们有着同样的炫富手法–本来只需要打电话和上网、发信息这三项功能,却非要买最新版的苹果手机,以示他有钱买得起。
园中亭台楼阁没有想象中那么豪华,草坪显得很杂乱,马厩里只陈列一辆马车,这些都未能反映一个亲王府本来的面目。大概只有那口水井还能再现当时的情景。
倒是现代新作显得有些气派–除了王府的历史和孝庄展品之外,大殿上两旁各有一幅巨大的版画,显然是出自一个人之手。
对绘画一窍不通的我竟然驻足细看,正因为我天生缺少画画的细胞,所以对我欠缺的那些专业的人才非常尊敬。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不懂也不欣赏这方面人才的人,另一种是自己不懂却很羡慕具有这方面才华的人,甚至产生崇拜的心理。我就是后者,别说大型版画这么高深的艺术,就算看到别人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也欣赏半天,因为,自己的字太差了,所以羡慕别人。
也许是亲王府太大了,光是介绍与孝庄皇后有关的资料显得不足,于是,景区增设了内蒙古人民古代生活的图片和现代取得的成就。这种不切主题的布展在很多景区都能看到,正好应了那句“貂不足,狗尾续”的成语。
依然回到市区用餐。王校长问我吃过“大锅台”没有?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大锅台”是什么。是一种菜名还是一种吃法?我甚至想到了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因为这是在内蒙古,会不会像东坡肉那样以人名命名的一道菜?
我只好摇摇头。
这当儿车子已经停了下来,果然看到了“大锅台”三个大字。原来是个店名啊!我心里这样说。可是,当走进店里的时候才发觉我的所有猜测都错了。
圆形的灶台上安放这一口大锅,大锅是生铁铸成的圆柱形。我猛然想起在敦化朴村长家看到的那三口大锅,除了灶台不是连在炕上之外,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锅盖改用木板了。做生意可不同家庭,揭锅盖的次数频繁着呢,铸铁锅盖非把员工累死不可。
为何在内蒙古会有朝鲜族的大锅台?我们别忘了通辽的特殊地理位置:东靠吉林省,南边是辽宁省。这里聚居着蒙、满、汉、朝鲜等多个民族,甚至还有回族。就像美国的唐人街到处可见中国餐馆一样,每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会有他们的餐馆。餐馆门口牌匾是蓝色字体或有古兰经内容的一般是回族或穆斯林饭店。打着狗肉招牌的多半是朝鲜族餐馆,这家大锅台饭馆如果不是朝鲜族人开的也应该是为吸引朝族顾客而设的。
我们人多,选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个灶台安放着四口大锅。每个锅都有不同的菜式,估计按我们酒店的分量,可以分成20多个碟,这分量真的够大了。
我心里暗笑:曾几何时,为整顿吃喝风,上面规定了“四菜一汤”的接待标准,结果,那段时间啊,上来的四个菜都是超大份量和超高价。当然,朝鲜族风味的“大锅台”并不是为了反腐,而只是一种特色,况且,我们也不存在公款消费问题。
为了表示这是乡下菜馆,房间里故意往墙上贴满了报纸。这种炊具、这样的环境煮出来的菜是否特别好吃?还真有点关系呢!
决定一道菜是否美味可口,有两个因素是肯定的—食材和厨艺。也就是说,上好的新鲜用料加上顶级厨艺做出来的,你坐在哪里品尝都是好吃的。
其实,好吃与否除了味觉之外,更多的是受你的意识所左右。如果将一个厨师做出来的菜分成两份,一份用高档洁净的餐具盛着,另一份则用已经消毒过的残缺破旧的盘子盛着,你会觉得前者非常好吃而后者勉强下咽。
由此可见,进餐的环境和餐具也是影响食欲的一大不可忽视的因素。你到农家菜地里摘下的菜觉得很安全,但当农家将菜地里的菜挑到市场去卖时,你会觉得这菜不安全。其实,菜是一样的菜。
同样的食材,放在朝鲜族的大锅里煮,和放在汉族铝锅里煮不会有什么不同(假定是同一厨师),只是我在朝鲜族村庄没能品尝到他们的美食而留在脑海中的那份期盼产生了美味的效果。
外面进来了两人。一位是美院的邵院长(也就是孝庄园景区那两幅版画的作者),另一位是文化馆的赵馆长,这一下子又多了两个文化人。
我吃惊地打量着这位令我崇拜的画家,不是因为他不像那些艺术家留着辫子,而是惊叹王校长的人脉关系之广。
7个人当中既有蒙古族人也有汉族人,而蒙古族人特能喝酒。我虽没有酒量喝三大杯,但一小杯还是免不了的,最起码也要对这位画家表示敬意吧。
我不知道交警测量血液中酒精含量来决定是否醉酒的科学依据在哪,但我知道自己喝一两白酒必定醉,而有些人则喝一斤也若无其事。对于他们来说,一两酒简直就等于没喝,但他们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肯定达标。还好,我醉得快挥发也快,到9点多散席的时候,已经没多大问题了,只是苦了那感冒。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廿一回:大青沟地理奇特,蒙族歌风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