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听钱塘潮,才知人生如鸿毛(杭州西湖游记9)

有人说,在杭州的名塔中,保俶塔秀若美人,雷峰塔稳如老衲,六和塔则形似将军。六和塔位于杭州西湖之南,在钱塘江畔月轮峰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此塔,如今的六和塔是南宋时期重建后的产物。

在许多文人的墨迹中,经常会出现六和塔的名字,金庸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从钱塘江边上的牛家村起笔。《倚天屠龙记》则是借武当七侠之一的俞岱岩之眼,让读者感受到了钱塘大潮的盛况。

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亦有六和塔和钱塘大潮的描述,红花会四当家的文泰来被清军俘获,从西北大漠押送到杭州城,关押在六和塔。红花会弟兄们为了救人,在塔内与大清鹰犬殊死搏杀。酣战之中,突然地动山摇,遮天蔽月的钱塘江大潮,如银色巨龙翻滚而来,大有一口吞下群山万壑的气势。

中对钱塘潮描写极为细腻:“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正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海宁钱江潮,在汉时便已形成观潮之风,唐宋时更盛。金庸先生以清朝年间人士的口吻,将“海宁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源于他从小置身大潮的切身感受。

金庸和徐志摩都是海宁人,表兄弟的关系。父亲在政权更迭时丧命,金庸从此远避香港,不仅留下一条活路,还成为了武侠小说最高写手,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无人可及。

实与金庸同时代的另一位武侠小说写手梁羽生,也有着相似的遭遇。梁羽生祖上乃广西蒙山县的望族,土改时,远在外地读书的他,接到十万火急的求救信函,风雨兼程赶往故乡,路遇好心同学告知真情,其父刚刚被打死,家中财产尽失,此刻回去如羊入虎口。梁羽生惊得一身冷汗,几经辗转终于落脚香港。

试想,这两位才华卓绝的少年,当初留在父母身边,即便是有幸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怎么可能用自由奔放的笔调,将近代中国武侠小说推向极致。

金庸年少时,应该是目睹过钱江大潮的,《书剑恩仇录》中,大潮涌来时的描述,真可谓精彩绝伦。以至于拜读他的武侠宝典后,常于夜高星朗时分,对着天上明月发呆,同样的一轮明月,为什么不肯把我身边的江河,也牵动得如钱塘江般壮阔?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是描写钱塘大潮的高手,在他的笔下,宋江一伙被朝廷招安,奉命来到杭州城。此时的梁山好汉,已是不义之师。与方腊开战,一败涂地,就连武松都丢了一条臂膀。独臂武松并未随宋江班师回朝,而是跟大和尚鲁智深遁入六和塔

如今,杭州西泠桥畔,“宋义士武松之墓”依在,石牌坊上刻着文气十足的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据说,杭州历史上确有武松其人,也是条铁骨铮铮的好汉。

在《水浒传》的英雄谱中,我对鲁智深的印象还算不坏,三拳打死了恶霸镇关西,在野猪林救下十八万禁军教头,名副其实的英雄好汉。

鲁智深眼见自家兄弟死的死,亡的亡,悲伤至极。于是,来到六和塔寺闭门思过。一夜,熟睡之中,突闻江潮如鼓,以为是强敌追杀至此,摸起禅杖便要打杀出去,被众僧拦住,告之此乃江潮之音。鲁智深听罢,猛然想起当年师父送他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遂当夜坐化了。

传说,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是在六和塔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林冲是我最同情的人物,武艺高强,为人正直,颇具内敛。因爱妻被辱,遭强权陷害,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每每听到京剧《林冲夜奔》中的这段唱词,我的心中都会腾起无限的感慨。

林冲在血战中身负重伤,被鲁智深带到了六和塔,从此万念俱灰。林冲、鲁智深、武松,《水浒传》中这些响当当的北方汉子,能在这如此潮汐激荡的地方与世长眠,也许是上天的怜悯。

在中国,有许多古城都是以佛塔做地标的,杭州的六和塔尤具代表性。六和塔的名字取自佛教“六和敬”之义,蕴藉了“天地人和”的至高境界,让吉祥涵山纳海,让亲和包容万物。

我曾在前往绍兴和千岛湖的路上,仰视过月论上上六和塔的风姿,也和朋友徒步同游过此塔。站在塔的顶端俯瞰远望,江上游船,对岸楼宇,苍郁群山,钱江大桥,一览无遗。

钱塘江大桥是我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杰作。当年,为了阻止日寇从上海进犯杭州,大桥开通仅一个月零六天就被毁掉了。抗战胜利后,得以重新修建,茅以升的铜像和大桥一起,成了那段历史光辉的写照。

来杭州,如果时间恰到好处,钱塘大潮绝对不可错过。钱塘江大潮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倒退的浪,与后涌上来的潮叠加相撞,反反复复,一浪高过一浪,如同横卧江面的高墙,排山倒海,吞天沃日。六和塔听钱塘潮,方知人生如鸿毛。这是钱塘江大潮留给我切身感受。

钱塘看潮,首选盐官,盐官乃千年古城,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曾让这座小城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实际上,乾隆皇帝多次驻跸盐官,更多的是为了这里的水患而来。回望历史,很多有担当的官员,为钱塘大潮的防范殚精竭虑,置生命于不顾。

江潮滚滚,总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乾隆四十六年,浙江巡抚王亶望在海塘治理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以至于钱塘江溃堤,杭州百姓死伤惨重。乾隆震怒,王亶望被斩首抄家,浙江官员778人受到株连,死刑57人,发配56人。

在撰写此篇游记之前,我请祖籍盐官镇的一位朋友到茶馆一叙,想从他那里捕捉些灵感的光焰。谁知此兄开门见山,如今的钱塘大潮早已没有他儿时的盛况,至于他父辈的父辈们眼中的钱塘大潮,只能从过往文人笔墨中去凭吊

我与朋友的想象一拍即合,若干年后的诗人,于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头枕六和塔的倒影,是否还能听到今日的潮声?那时的钱塘大潮,不知会是辛弃疾笔下的剑挑连营?还是李白手中的花间一壶酒?

 

——未完待续

postid
231814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