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湖镇









招牌已经破旧不堪的冷湖公寓估计已荒废了很久,冷清的街道,偶尔能见到一两个穿着红色工服的中石油员工。


离开冷湖镇,沿着215国道行驶约十公里左右,便到了冷湖石油基地遗址。







以上历史图片取自《石油商报》& 中国石油官网,侵删
1959年2月20日,第一车原油从冷湖外运,冷湖相继成立了钻井处、采油处,建设了炼油厂、水电厂,科研后勤医院等单位也从茫崖、大柴旦迁至冷湖,同时冷湖地区石油职工人数猛增至两万多人,一时间,冷湖沸腾了,戈壁滩上,红旗招展,机器声轰轰隆隆,亘古沉寂的无人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欢腾。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冷湖大部分油田停产,石油局搬迁,数万名石油职工及家属也相继离开,当时搬迁的时候,带走了诸如房顶的木材、铁管、玻璃窗等所有能重新利用的东西,只剩下光秃秃的墙壁,空荡荡的街道任由风沙呼啸而过。这个曾经因石油而兴旺的小镇,也因石油的枯竭而变成一片废墟。












































冷湖石油小镇和大多数的西部工矿小镇的命运相似——原本是环境恶劣的荒漠戈壁,人烟稀少,在资源被发现之后,大量的职工及家属涌入,一时繁荣兴旺,待资源枯竭或是过度开采导致无法修复的环境破坏,人们或搬迁或离开,剩下的便是废墟。有些转型成功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而有一些则彻底废成无人废墟。冷湖做过尝试,但目前看效果好像不太如意,近年青海省旅行的大火似乎又是一个机会,希望能越来越好吧,这个石油先辈们挥洒汗水、燃烧青春的地方,这段中国石油艰苦奋斗的历史,不该被遗忘。

postid
23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