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钟书阁漫游记
# 回到精神家园
当微凉的秋风吹入港城之时,百年老街朝阳迎来了一位新的客人。这位“先生”携带着家乡特产——海派文化,择一清末银号而居,将纸墨的香气散播全城。
城市需要书店。当高耸入云的建筑、汽笛轰鸣的街道、行色匆匆的人潮大口吞噬公共空间的时候,城市迫切地需要书店。
钟书阁,来得正好!书店的到来,让爱书人内心的呐喊更为恣意:寻找精神家园,回到精神家园!
● 走进钟书阁
初见之喜:
闯入一个值得信任的空间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
没有任何一种情绪可以替代遇见书店的喜悦。
走进钟书阁,会让人感到富有。就好像一个年入百万英镑的公爵,心满意足地打量着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其间宝物无计其数。在闯入书店的一刹那,内心便能达到前所罕有的丰盈。
钟书阁是一个令人感到亲切的空间,这个空间能够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当读者进入其间,周身立刻被纸的味道环绕,被书的视线包围。廊柱漆成了温柔的绿,使人联想到属于上个世纪的绿皮墙,一些久远却清晰的记忆接踵而至,让人情不自禁卸下全副武装,像赤子一样坦诚地奔赴到书店的怀抱中去。
这是钟书阁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披着这层暖意,我放下戒备,想要进一步翻阅这家书店的掌纹。
● 海风味的吊顶
又见同心:
本土文明与海派文化交相辉映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容器所承载的生活比这容器自身更重要。”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
书店可以是连锁的,但不能是复制的。
钟书阁自上海来,分身遍布大江南北,它们同根同源,但并不千篇一律;它们连载了海派文化,却也借鉴了各地风骨。
行至烟台,钟书阁的所在便是海派文化与开埠文化、海洋文明的交汇之地。不得不说,这家书店的选址着实精妙:朝阳街上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本身就是烟台本土文化的“招牌”。钟书阁驻扎在这里,并将室内装潢留下了民国与海浪的痕迹。西洋的雕像、泛黄的英文报纸、迷宫般的镜面结构竟与复古的红木楼梯、浪花状的铁艺栏杆、海风味的清新色调完美融合在一起,和谐流畅,难觅突兀之处。这种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能够让来者体会到海派文化的包容与精致。钟书阁不排斥、不割裂的设计理念,将本土文化完好地揉入自身,并巧妙地施展开来——这就是文化地标的应有之义。
文化相融,不单单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应是内容的交相辉映。在未来,我们期待书店活动中本土作家的参与,以及图书、明信片中烟台符号的烙印。
● 书架间隙的名家锦句
最见品质:
阅读一家只做书店的书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
最美书店,美在文艺,更在文化。
来到一家书店,最让我关注的便是店内的图书质量。钟书阁•烟台店藏书八万多册,包含生活休闲类、青少年读物、文学、历史传记、红色经典等多种书籍,秉承“崇德尚文、读书兴邦”的文化基因,钟书阁为爱书人纷繁多样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免费阅读的空间。
最吸引我的当属二楼西侧的文学馆。书架巍峨,智慧星罗棋布。图书的位置或许高于你,却不会俯视你,反而让人心生向往。这里有一整架的王小波和余华,有幽默疯长的精神,也有苦难残损的心魂;这里有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浪漫情怀至死不渝,也有草扎精神万寿无疆;这里有人类群星闪耀时,有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也有意气风发的威加四方;这里有美丽新世界,有不可直视的太阳与人心,也有难以捉摸的寓言与远方;这里有沧桑、有童真、有疯狂的快意、有深沉的哀思……
钟书阁有着品质书店所该具备的引力——当人行走在书架间,仅仅看到封面,就会被波澜壮阔的书之情绪所感染,所震颤。
● 误入童话深处
又见家园:
让沉默的精神口干舌燥
金钱、权力,这在现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面;沉默的思索,是另一面。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书店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域,在这个特有空间里,思维得以摆脱日常琐屑的羁绊,变得天马行空起来;沉睡的大脑吸足了能量,让每一个细胞都征战不休。
在钟书阁,我们可以贪婪地享受书店带给精神上的丰厚福利。店长索鹏说,钟书阁一年要做一百到两百场文化活动,包括心理、金融、教育等方方面面。当越来越多的作家走进书店,面向读者的时候,城市的精神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书店是一个冥想者的王国,在这里,高谈阔论是“违法行为”,敛声不语却是正确现象。人行其间,会被无数幸福、亲切、宁静的触感所包围,就像舟行静海,无有阻滞。
在钟书阁,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无论是飘荡着甜美气息的咖啡吧、装扮成粉色梦境的儿童馆,还是洋溢着文青气质的文创区、偏安在静谧角落的茶室,都构成了一个个文化传播的空间,无论是否开口交流,思想总会在这里狂奔不止,精神总会在这里口干舌燥。
在生活节奏加速度的当下,给精神透透气显得尤为重要。书店堪当城市的制氧机、净化器与造型师,把人们从钢筋水泥的迷雾森林中解救出来。站在属于钟书阁的深蓝夜色中,可以呼出一口气:这里是城市的窗口,是新鲜空气涌入的地方……
● 照镜子的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