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013丨《东北行》第十三回:中国人食饮有道,东北菜大盘偏咸

敬翔游记第13篇丨《东北行》第十三回:

中国人食饮有道,东北菜大盘偏咸

晚饭依然是烤肉拌饭。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能吃到具有地方特色且味道还行的饭菜,我是会回头的。本来,作为一次文化之旅,各地的饮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遗憾的是,我在饮食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去探究,不是没兴趣,而是为了整个行程能够保持良好状态,必须保证吃饱且不会闹肚子。当地的美食往往适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而对于远方的客人来说,酸碱寒热乃至味道都可能不适应。

记得二十多年前去湖南,在餐馆里点完菜之后,我们总是强调一句话:“千万不要放辣,一点辣也不要!”结果还是辣的。服务员挺委屈:“我们真的没放辣呀!”可我们吃着怎么还是觉得辣呢?也许,他们的调味品甚至锅都是辣的。

有些地方小吃很出名,但当你吃过后,往往有这样的感觉——不外如此而已。吃过广东的“片皮鸭”,你还觉得“北京烤鸭”是那么高大上吗?

几千公里的距离,从北纬18度到北纬53度,这饮食习惯可就相差远了。

好吃难吃是一回事,我眼下要准备的是晚上的宵夜,这是我几十年来的习惯。对于那些关于“过午不食”的说法,我不是医学专家,拿不出什么理论、数据来反驳他们。我只知道,人体生命系统是最精密的“仪器”,冷了,会发出穿衣的信号;饿了,会发出进食的信号。至于什么时候吃、吃多少,这些由生命系统自己做主。所谓七情六欲,情字带心,怒也好,悲也罢,都是由情感所左右。而“欲”则不带心,是由生命系统设定的维持五脏六腑正常运作的欲望–比如“食欲”。胃里装太满了,就会让你没有食欲;胃里空虚,身体的饥就会向意识传递饿感,告诉你该进食了,否则无法供给正常能量消耗。所以,我觉得饿了就吃,哪怕三更半夜。

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城市,说不准所有餐馆天未黑就已经打烊了,为稳妥起见,我买了个方便面。不过,我不喜欢吃包装食品,哪怕有一碗热粥,我也不会吃方便面。

想到第二天早上要5点起床赶6:29的列车,我竟然能在十点钟就睡着了——自然也就不用吃方便面啦。

这趟列车是“K”开头的所谓快车,530公里要走11小时45分,整个白天就在火车上度过。中午时分,下铺两位大汉拿出了黄瓜,蘸着酱料吃得欢,生黄瓜脆嫩的咬断声仿佛是一曲美妙的音乐。然而,这种声音太过微弱了,我更多的是嗅到车厢里那股方便面的味道–吃方面的旅客显然不在少数。

尽管这二十多天来我遇到过好几次找不到饭店的情况,但我真正迫于无奈需要吃方便面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在火车上,晚上十点后餐车打样了,想吃宵夜只能泡方便面;另一次也是宵夜,三更半夜起来把宾馆房间里的方便面给泡了。

到达海拉尔时已经是2013年6月2日下午6点半了。走出蒙古包形状屋顶的海拉尔火车站,我一下子被站前广场吸引住了。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首府,这个全国乃至全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它的火车站广场也是那么的大。年初才投入使用的新火车站尽管已经考虑了高峰期的承载能力,但恐怕春运期间你也一样能看到那种拥挤的场面,只有在这个旅游淡季,你才会看到进站和出站的人群在宽广的广场中显得稀疏。

这里要八点多才天黑,充足的光线能让你清楚地看到整个广场每个人的脸,更不用说他们的衣着了。从我眼前走过一对中年夫妇,估计是吃完晚饭来散步的当地人,他们不仅穿着厚厚的外套,而且将双手插入口袋里,显然是外露的手掌感觉到了寒意。

在他们不远处是进站口,穿着短袖T恤和穿着长袖衬衣甚至是穿着厚厚外套的旅客混一起,拖着行李匆匆进站。这个时候我不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是感叹身体素质的巨大差别。

这种差别与年龄有关但却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在北极村乘电瓶车游览时,车子开得很快,尽管我坐在三人座椅的中间位置,还是被凉风吹得有点冷,不由得拉紧了外套,在我右边为我挡住风口的是一位五十开外的男人,虽然头发花白,但却很精神,他竟然只穿一件短袖T恤!而和他同行的四个中青年男人,不是长袖厚衬衫就是西装外套。后来我和他们一同去寻找北极点时问他:“您不冷吗?”他笑着回答:“冷啊,死撑呢。”

能够死撑而不着凉,这可不是一般体质能做到的,尽管他已经不年轻了。

这里气温和加格达奇差不多,7-18度,但这里没下雨,没下雨时是15-18度。所以,穿多穿少得看你个人的体质,真正体现了“四季衣服同穿戴”场景。

我不想住太远,一般都在火车站附近找家旅馆住下,这就是为什么车站附近宾馆林立的原因。

住下后就是吃饭问题了。在广州,晚上7点才刚开始陆续吃晚饭,而在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这个时间能遇上未打烊的饭馆算你幸运了。不过,小食店还是开着的。到处可见烧烤的招牌,除了烧烤还是烧烤,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出了这里的一句口头禅:“哎哟,我的妈呀!”

南方位于八卦的离位,属火,水土温热,因此,南方人容易上火,老吃这些烧烤肯定受不了。北方位于八卦的坎位,属水,水土寒凉,他们吃烧烤没问题,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西方国家什么都讲究标准化,洋快餐的汉堡包全球一个配方,仿佛70亿人的口味都是一样的。他们讲究的是口感,所以,油炸食品大行其道,尤其是油炸鸡件。中国人则讲究寒热搭配:鸡是温热的食材,不能油炸,而是用水蒸、煮,鸭子是寒凉的,我们就用火烤。所以,我们的烤鸭很出名而在中餐馆基本找不到炸鸡的菜谱。在北半球的中国,从三亚到漠河,纬度从18度到53度,南北气候、水土都差异很大。北方人把油条当做常规早点,而南方人的稀饭则是常见的早餐,如果倒过来,双方都受不了。

不过,来到内蒙古不吃烤羊肉似乎说不过去,最终还是点了两串烤肉,没能吃出与我们那里的烧烤有什么区别,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舌头有点迟钝了。如果此时引起足够重视,也许能避免在扎兰屯病休两天的情况发生。

进入东北后我就有一种体会:这里的饮食偏咸,饭馆的菜不是一般的大份,是超大份。这么说吧,三个人点两个菜保准你有一半要打包。一个人要是点了一盘菜,你能吃掉一半就给你“七把叉”称号了。像警司机在漠河带我去的那间餐馆那样的小盘菜你很难找。似乎东北人给你小盘菜就显得不热情了,他们宁愿给你大盘菜也不想学会戴着面具招呼客人,毫不在乎直来直去赶跑顾客。

南方人懂得从顾客身上多赚几个钱。每个菜都那么精致,就算一个人用餐也可以点上几道菜,两个人用餐便可以鱼、肉、蔬菜三样齐全,营养搭配合理且又不会因为过于大份而造成浪费。一顿饭下来,少说也得百来块。

东北人觉得给你小盘菜卖不起价,却不知道让顾客点两个小盘菜所赚取的利润更大。假如一大盘菜25元,分开两个小盘,每份15元,这样利润不是更大吗?

南方人饮食清淡,可以多吃菜少吃米饭,几个小盘菜基本剩不了多少;东北人由于腌制咸菜等原因致使口味重,本来已经大份的菜因为偏咸而不得不多吃米面而少吃菜,其结果就是造成浪费。

趁着这一带还未打烊,我想找家理发店理发。好不容易看到了“理发”字样的招牌,却找不到理发店,那块招牌是挂在一家小商店门前的,其左右店铺也都是商店。

我问那位售货员大婶:“请问理发店在哪?”

大婶回话:“这就是,进来吧。”我这才发现货架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理发室。

我第一次看到商店里的理发店,理发师就是那位售货员大婶。

“请问,你们这里的商店几点关门?”我在理发过程中惦记着如何解决宵夜问题。

“国营商店5点半就下班了,私营的到8点吧,个别的最迟不超过9点也关门了。”大婶回答得很详细。

“要是晚上想买点东西怎么办?”显然,我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思考问题。

大婶惊讶:“干嘛不在上班时间买?”

我更惊讶:“不都在上班吗?上班时间可以出来买东西啊?”

大婶想也没想就给了我更惊讶的答案:“你可以星期天买呀!”

我不得不又说了那句他们的口头禅:“哎哟,我的妈呀!”不过,依然还是在心里说,因为我没说这话的习惯。

解决宵夜的最好方法是早点睡觉,因为,明天7:43的火车去满洲里。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四回:独行客漠常规景 闹市人喜大草原

postid
23158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