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觉得自己做学生的时候真单纯……
对于旅游者,一个地方印象如何,说到底,还是因为遇见的人不同,去的场所不同。
在路上,我和JF便会因为谈到各自去过的同一个地方有争议,甚至谈论得不愉快。比如台湾,我觉得那里的人“温良恭俭让”,佳处也很多;JF却觉得人情淡薄,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虽然听到不同的意见,特别是你印象很好别人却评价很低时,心里会不舒服,但其实想想,你的印象并不能代表她的,因为经历不同嘛。哪怕是99%的人“公认”的“最糟糕的时代”,却还是1%的人的“最好的时代”,因为所得不同,认识也不同。
在厦门两天,第一天,觉得“厦门怎么这样啊!三线的城市冒充一线!”第二天,“嗯,厦门人挺友好的,环境也不错,宜居。”两天的印象变化,也是因为所遇所得发生了变化。
高铁站出来,滴滴叫车到酒店。司机懒洋洋地坐在车里,既不帮我们装行李,也不帮我们卸行李。只好给了他一个差评。所订的“新加坡酒店”,性价比也不好,大堂看着像样,房间和预订网上的图片差距太大,早餐也很潦草,餐桌桌布边缘还长了霉斑。JF说,你回头得在艺龙评价上写写这个。
然后我们去华侨历史博物馆。博物馆还是很不错的,也是我们此行第一次看华侨专题博物馆。陈嘉庚式的中西合璧建筑,虽是个专题博物馆,但参观者众多。我们刚踏入博物馆楼门,便有一位学生志愿者过来,主动提供导览服务,并很谦虚或者生涩地说自己“还是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有讲得不好的请多多担待”。
老华侨陈嘉庚先生很低调,尽管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博物馆、图书馆、医院、中小学幼儿园……近代厦门的公共建设近乎一半是他出资出力的,但在这个讲述华侨历史、披荆斩棘、丰功伟业的华侨历史博物馆,关于他本人的,却只有院子里的一尊塑像,和建筑三层他个人收藏品展览中的一张耄耋老人照。而,陈嘉庚又仿佛无处不在——当你看到那些方正楼身、飞檐屋顶时,你会说,噢,那是嘉庚建筑!当你看见那些环境优美的校园,你会说,噢,那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还有那些医院、体育场、园林、科学场……都是陈嘉庚、陈嘉庚……的灵魂所在。
从华侨历史博物馆出来,JF觉得眼前这条街似曾相识,还说好像上次来的时候就住在附近,好像是走路来过这个博物馆,厦大好像就在这附近,一连串的“好像”……
她曾出差来过厦门两次,就像她曾出差去过许多城市一样,不记得什么时候来的,不记得和谁来,更不记得走过哪条街,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前一阵她二次美签,被要求去面签。签证官就护照上的伊朗签证表示疑虑,问她:“你去伊朗做什么?”答:“旅游。”然后人家让她说说,她就说怎么找的我们另外两个同伴。签证官就问:“你回去将你的两个同伴的护照首页和伊朗签证复印件带过来吧。还有你们在伊朗旅游的照片。”JF怏怏地回去了,抱怨美国这次签证事儿忒多,但又很庆幸那个签证官当时没接着问她都去了那些地方,“去了哪些城市我可真是完全忘了,要是答不上来,肯定当时就被拒了。”所以,她常说喜欢跟我这样爱写游记的人同行,回头把我的游记留着慢慢回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记不住去了哪里的人,能把那些关于文物修复的技术数据、化学元素*&¥%@#之类对于我来说如天文数字的东西信手拈来。
12点多到渡轮码头买票去鼓浪屿,最早只能买到两点半登船的了。码头候船楼熙熙攘攘,一如旅游集散地,一簇簇戴着清一色鸭舌帽的旅游团涌进,团员们有点疲惫,有点茫然地随大流行动,又或者在和自己的家人聊着说着,下意识地簇拥着前进。队旗挥舞,导游用扩音器呼喊着,力图时时刻刻把游客的注意力从各种神游、开小差、好奇中抓过来。但我们不能再继续嘲笑这样的旅游团形象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或许也是这种旅游团中的一份子,他们玩回来之后晒照片、晒所购的物品时还甚是满意,吵架怄气的频率也减少了,幸福指数提升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带领中老年人看世界的旅游团。
时间还早,我们出去转转。发现候船楼,除了楼下是各种餐厅外,周围没有一点商业和生活气息,也没有适合散步悠游的公园。它的对面是一个已完工的商圈,包括写字楼和商场,里面还没有任何商家入驻。
在这片每日旅客流量巨大的区域,这个看起来如北京星光天地一样格局的商圈,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我和JF在商圈外围的花圃边呆坐了好一阵。看看表,还得等两个多小时。又想了想,“退票吧,明天早点过来。明天是周一,应该不会这么多人。”我提议。
“好。”JF满口同意。
回到候船楼,本打算在自动售票机上退票的,但机器提示只能去柜台人工退票,而且得在开船前2个小时里退。
“还剩几分钟了。”我拿过JF手里的票,跑着去找柜台。柜台前一条长龙。我拿着票一路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退票的时间到了!”
排在前面的那个小伙子很友好,一脸善意,并没有介意我插队紧急退票。而柜台里的大姐却是一张冰冷的脸色。旁边柜台的那个大姐也是一张冷脸,还因为买票人多问了一句什么而斥责买票者……这种感觉,就像当年排队在小窗口买火车票一样。
退了票出来,JF舒了一口气,相对于70元一张的船票,5块钱的退票费算是最低的损失了。然后她听我讲了一下窗口售票员的事,也觉得惊讶,又联系起那个滴滴打车的司机,以及我们住的那个酒店,觉得厦门的服务业实在没跟上它对外宣传的“旅游城市”形象。
接下来,去哪呢?
我们竟然都想逛逛Shopping mall。在一个非大城市的地方想去逛逛商场,随便吃吃甜点,喝喝咖啡,大概是想结束旅行、回归生活的情绪在作祟。
在大众点评上查看了一下厦门的Shopping mall,集美万达购物中心似乎评价不错。出门打车。居然跑了四十多分钟,跑到了岛外,进入一片“嘉庚式”红色建筑群中。那就是集美学村,从连接岛内外的高架桥上望下去,古香古色、中西合璧、红白相间的一片,很美。
万达购物中心就在集美大学门口对面。下了车,只见三五成群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从校门口向商场流去。商场里,也都是学生,非常多的学生,就好像学校下课铃响后的教学楼走道。商场的品位明显也是大学生的,清纯可爱的女装,或是韩式,或是无印良品,优衣库,总之,你找不到江南布衣那样的。我和JF逛了一阵,觉得意思不大,人又多,觉得有点疲。
还是去集美大学走走吧,听说校园很优美。
的确,校园内有一面很美的湖,映衬着嘉庚式建筑,非常优美。校园也很安静,好像所有的人都去了对面的万达购物中心。路上遇见的也是往万达购物中心的方向走。或许,万达可以在校园里打个广告——“我不是在万达,就是在去万达的路上”。
沿着校园湖畔漫步,我们追忆了一下似水年华,都觉得自己做学生的时候真单纯。
JF是真勤奋苦读,每天就是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读完本科,出来工作,发现工种不是很喜欢,便考研究生。然后又四点一线读完硕士,出来,工种也不是很如意,两年后又接着四点一线,就这么读完了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很幸运,刚好那个想去的部门有人因出国让出了位置,从此进入正规军。但JF说,也觉得很遗憾,浪费了很多时间。在一个看资历的单位,学历和能力并不真的能给你带来什么。如果本科毕业就去了现在的单位,累积到现在,跟今天这样会很不同。
我的大学时代,是个文艺的时代。在宿舍里待的时间最多,和那群室友在宿舍里看书、念剧本、演戏、瞎聊、弹琴、写东西、煮面条吃……也常常出去看戏,听音乐会,看画展,天知道那时候我们对人艺、北兵马司、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中国美术馆有多熟悉!
环境塑造人,JF成了一个戴着眼镜、面容紧肃的理工女,我成了一个文艺女。而像集美大学这样的环境,以我们今天所见的,学生们可以养成“街拍”、“潮流”、“时尚”风(两年多后的今天,也许他们成了网红主播……)。当然,还有一部分看不见的人群,也许正在校园里,在图书馆孜孜不倦。
而,第二天我们在厦门大学所见,似乎学风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