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省游记——兰州印象

1010

国庆大假之后,错峰出行,随旅游团开始了西北三省区(甘肃、内蒙、青海)环线游。

 

从昆明出发,飞机经停重庆,6点55分的航班,延误了半小时,于7点半总算起飞,于中午11点30分抵达兰州中川机场。

 

记得五年前来过兰州,不止一次。今又再来。从车中看去,兰州新区已全然成为一个新的城市。

从中川机场到兰州城区,路牌上标有72公里,我印象里,这是我到过的国内机场离市区最远的一处。

沿途,路两旁的山上看不出有太大的变化。秋冬之交,远远看去,依然光秃秃的,难予长起树木。从绿色的云南来到西北,就感觉山上植被反差太大。记得几年前来兰州,当地的同事介绍,城区周边的荒山由市里统一安排承包绿化。因山上土质缺水,得常常浇水。几年过去,成效不大。只是快近城区,有几座山头,看到架设了银色的水管,正在喷水浇灌,一片小树郁郁葱葱,也长过了人高。可看出,只要下了功夫还是能收获成效,只是成本高了。荒芜的山上,如果都变得葱绿,也许会对自然气候带来好的影响吧。

 

兰州,甘肃省的省会,简称“兰”或“皋”。自秦朝设县以来,兰州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古丝绸之路重镇,古时以“金城汤池”之意命名为金城。黄河流经城区,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

到了兰州,要去的网红打卡点,首选的自然是黄河铁桥、黄河母亲雕塑和大水车园。这三个景点都在岸边,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兰州黄河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

 

旅游团是在兰州组团,我们到达兰州刚好中午时分,在兰州有半天的时间属于自已安排。到了酒店,放好行李,稍事休息。一行即沿黄河而上,一路寻景。

穿城而过的黄河曾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障碍,曾有民谣:“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全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船、筏不能行,只能在冰上行走过河。在黄河上架起桥梁,以解决两岸的交通来往,是当地官员与百姓共同的心愿。

(镇远浮桥。图片摘自网络) 

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浮桥是冰解才能建,冬天河水结冰又得折,常常被拆或被毁,几经搬迁。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将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镇远浮桥,搬迁兴建在如今的兰州黄河铁桥的位置上。浮桥“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河上,加以木梁,栅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铁柱四,木柱四十五,铁缆二,各长一百二十丈,棕麻,革绳各相属,冬折春建”(《甘肃新通志》卷九)。

“每年冰融时搭桥,需人数百,或在岸,或在舟,或乘皮筏。巨绳系舟从上游缓放,舟系大筐四五个,在筐内盛满石子,等到舟漂到恰当的地方,立即反盛满石子的筐抛到河中,舟在河中稳定后,即刻用麻绳和铁缆交结,如此——牵缀而桥成。”可见工程之不易,年年 如此。虽仍是冬折春建,但给两岸来往方便了不知多少,给兰州乃至西北经济和军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在铁桥南岸仍保留有一棵将军铁柱记载着镇远浮桥500年的兴衰。 

时间到了清光绪年间,在黄河上修建铁桥提到议事日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8日,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兰州黄河铁桥包修合同,全面展开兰州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称。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铁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据《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记载,兰州黄河铁桥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开始修建,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竣工,历时近两年半,花费白银30.66万两。 

(铁桥旧图。图片摘自网络)

黄河铁桥上部结构原为梯形穿式钢桁架,1954年,兰州市对兰州黄河铁桥进行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及铁板桥面。之后,又先后作了五次大的维修加固。现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成为一条仅供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通行的桥梁。它是兰州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是各地游客到兰州的参观游览打卡地。

1954年整修后的黄河铁桥。图片摘自网络)

黄河铁桥上人流不断,行人匆匆,游客们则争相选好位置角度,与大桥合影。

过桥到北岸是白塔山,山上有一白塔,远处看去,山上通道同样人流不断。

参观黄河铁桥后,我们继续沿河往西前行。

 

在兰州,水车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离黄河大桥往西不远处,黄河边上有一水车园,园内两轮高大的水车,一轮在水流的带动下正不停地旋转着,一轮则安静地伫立一旁,似乎与转动着的互为参照。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归故里,借鉴云南的筒车灌溉技术,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菜畦果园。

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据相关资料,至清未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灌溉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

水车园里,有一小小的码头,当年渡河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在这儿成了供游人体验游玩的器具。坐上羊皮伐子,顺着波浪起伏的河流,划行到下游码头,快艇再把羊皮筏子拖上来。想象着在宽阔的河面上,翻滚的黄水中,坐着羊皮筏子,观赏两岸的美丽风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可惜,这多是年轻人的项目了。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黄河母亲雕塑。

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中国9个省(区),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东入渤海。

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定居在这里,生活、繁衍。中国文化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黄河作为母亲河也意在其中。

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的黄河母亲雕塑,由”母亲”和”婴儿”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黄河母亲和华夏子孙。这里是兰州的又一个网红打卡点。走近前去,只见众多游客们纷纷在雕塑下拍照留念,闹闹攘攘,一拨刚走,一拨又上。有的旅游团队,集体合影,还要单个留影,雕塑下难有空余的时候。

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照射在雕塑上,仰卧于波涛之上的母亲,更显得温柔、慈祥、安详。幼儿在母亲的怀抱里畅游,稚嫩的脸上充满幸福和安全感。

看到雕塑前的人太多,我远远地站在一个台阶上,久久凝视着母亲的面庞,内心感受着母亲的慈祥和温柔。离开前,拍下了一张照片,作为又一次来到的留念。

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总是会让你每次的到来有着不同的感受,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味、去探究、去思索。兰州,就是这样的地方。

游览黄河边的三个景点后,天色渐晚,已到晚饭时间。

以前来兰州,都是公干,来去匆匆。这次正好,可以有时间去逛逛兰州的夜市,品尝品尝兰州的美食。百度搜索,兰州有一正宁路小吃夜市,即打的前往。

旅游到一个城市、一个地方,除了观景,不去逛逛大街小巷,不去品尝品尝当地的美食小吃,可以说这“游”啊就没到位。在兰州,有人这样说“没去过兰州正宁路小吃夜市,你真的不好意思说你到过兰州。

兰州正宁路夜市小吃一条街位于双城门到南关十字的庆阳路的南端,整条小吃街大概只有200米左右,两边全是中国北方的小吃。每近傍晚,街两旁摆满摊位,灯光明亮,熙熙攘攘。这里汇集了北方所有的特色小吃,炸,烤,炒,煮,各种烹饪方式都有,虽说这儿的美食以烧烤类为主,但却是兰州特色的烧烤。走在街上,两旁食摊上摆的物品,让人眼花瞭乱,看着就让垂涎,真不知吃什么好。

 

我们一行找了一家餐馆,点了几样小吃。吃不过来,只好让那些没吃过的小吃留在印象中,以后有机会再去品尝了。

postid
23078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