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争、社会混乱,从明正德四年(1509)爆发大规模民变起,社会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特别是明末天启二年(1622)白莲教起义,更是战乱不止。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五次入川,并于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之后便是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争:有大西军余部抗清,有残余明军抗清,有三藩之乱(1673—1681)等。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才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动荡局面。长时期的战争使上游人口丧失十分严重,以致达到清初“丁户稀若晨星”的局面。于是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开始组织民众大规模移民四川。从这一年起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廷基本上以垦荒为移民的首要目的,故而这二十余年就是清初“湖广填四川”。这是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的过程,对日后川渝地区文化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年湖广会馆是重庆“八大会馆一公所”中最繁华的一个。分别是陕西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江南会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山西会馆、浙江会馆和云贵公所,其中以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规模最大。
由于移民和生产的发展,人口增长,地方乡镇开始恢复,“渐次招徕,人迹所至,烟户递增,城镇田庐,载筑载兴,鸡鸣狗吠,声闻四野”。到雍正时,“蜀中元气既复,民数日增”。移入之民大多有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大量移民定居并逐渐转化为土著,构成川西社会的主体,促进了川西社会经济的重建。因而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之说。其实,除两湖外,其他省的移民也为数不少。江西也有大量移民入川聚落而居,滋生繁衍,在异乡重组了他们自己的社会。
客居在外,由于对本土怀有的感情以及生存竞争的需要,移民们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组织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馆就是其主要形式。移民普遍建有祠、庙、宫、殿之类的建筑,并供奉其尊崇的神祇或先贤。会馆是同籍人士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起着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的作用。成员聚会一般相当频繁,一年达几十甚至上百次,而且还有特定的全体宴会、庆祝日等。会馆的设立,起初主要目的是使远离家乡的移民能够互相帮助,但后来在一些地区逐渐发展成对政治、宗教、社会各方面都有相当影响的机构。各会馆首事或客长与地方官进行公务联系,参与当地税捐征收、保甲、消防、团防、团练、重大债务清理、济贫、积谷、赈济以及孤儿院、养老院的管理,从事慈善事业等。
上个世纪80年代,重庆城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湖广会馆所在的这片区域,就属于应该被整体拆迁的。
比较幸运的是,虽然当时的湖广会馆已是破败不堪,但是其文化历史价值还是得到了认可,最终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