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我的俄罗斯之行(五、六)
题记:
前些日子,我随团去俄罗斯旅行了一趟,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第一次出国的兴奋和激动,第一次去俄罗斯所经历的各种复杂的情感,依然荡漾在我心中。只有如实地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诉诸文字,我好像方能对得起第一次出国,对得起那一趟远行。
 我知道,我即将写下的文字,虽然并不那么优美,但是,我手写我心,我的感悟就是“我的”。
 
我的俄罗斯之行(五、 六)

五、去往教堂的途中                   

1、 没想到的早餐

 

第二天,早餐之丰盛超出了我的预想,因为来时就听人们说,这里经济落后,经济一落后吃的方面估计也不怎地,但是我想错了,除了我爱吃的肉馅包子没有外,其余的几乎都有:两种火腿肠、冷热牛奶、鸡蛋、咖啡、一种用牛奶熬的粥,好几种面包,鸡蛋炒米饭,一种类似咱们国内的小饼干等。只是蔬菜太少,只有西红柿和紫甘蓝两种,这些也足够让你吃得心满意足。


牛奶

面包


特别是那个火腿肠,吃了俄罗斯的火腿肠,我才知道什么才叫“火腿肠”了—俄罗斯的火腿肠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火腿肠,没有之一。不过,我要特别声明:自己不是俄罗斯火腿肠的代言人和经销商,也不是“外国月亮什么时候都比中国月亮圆”的赞同者,只是普通游客而已。

牛奶的纯度之高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往杯里一倒,那种粘稠状,让我第一见到:还有这么“稠”的牛奶啊!让人感觉好像是把水分蒸发掉了的牛奶。

我没敢多喝,只喝了两小杯。因为之前,领队就提醒我们,说是这里的牛奶浓纯度特别高,喝时千万适可而止,喝多了小心肠胃一时适应不了,闹肚子。

原来,圣彼得堡郊区及周边地区,不种任何蔬菜,全部是从外地运输或进口。但有一段时间不从中国进口。据说,曾经有一批蔬菜农药超标,造成的“草绳与蛇”的效应,影响了圣彼得堡人的心里,因为,俄罗斯人对食品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俄罗斯虽然食品没有国内那么丰富,但没有假冒伪劣产品,这里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非常大,违法者将被判重刑。所以,说到吃的东西,你可以尽管放心地吃。      

        

2、  小侯不“小”

  

想了解俄罗斯就必须参观三个地方︰教堂﹑广场及宫殿。今天我们就去这些地方。

导游小侯客气地问我们,昨天他的讲解如何,大家都说:很好,很生动。

为了活跃气氛,他让我们猜猜他有多大年龄,每人只能猜一次,要是猜对,晚上,他请我们吃俄罗斯大餐。

大家一下活跃了起来:

有人猜:35岁,

有人说:37岁,

有人猜:40

……

大家猜了半天,也没猜对。小侯提示说:再往大猜,最后一个队友大胆地猜了个47岁。

小侯风趣地说:“好多团队都没有猜出我的年龄,因为,我长了一张让人猜不出年龄的脸。”

我们都说他一定有什么养生的秘笈时,他说,要说秘笈的话,就是一个心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乐观,这就是秘诀。

原来,小侯也不小了,今年50岁。他也没上过大学,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导游。他原籍黑龙江人,高中毕业回村种地,是个地道的农民。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他南下闯荡,先后去过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干过修理工、厨师、出租车司机等,服务型的职业,几乎都干过;但他的人生始终没有大的改变。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2004年初,他来到了圣彼得堡。最初在这里卖衣服,后来开了衣服店,再往后发展成为了四家服装店的老板。生意兴隆,收入不菲,在圣彼得堡买了房,买了车。

然而,“克里米亚事件”(2014年,克里米亚从乌克兰并入了俄罗斯)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制裁,一夜之间,卢布贬值,通货膨胀。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他无法再经营下去了,赔本处理了所有的商铺。他也从一个老板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无业游民。但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他不想就此离开圣彼得堡,在此十多年的生活,已经对圣彼得堡有了感情。他必须另谋出路,重新出发。

2015年,他考取了职业导游证,干起了导游工作。

我好奇,“你的俄语是怎么学的啊?

小侯说,完全是自学的,因为他家就在圣彼得堡居民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年就基本会用俄语与当地人交流了,现在可以说是俄语通了。他的姑娘,是圣彼得堡一所国立大学的大二学生,俄语方面的问题,有时还得回家请教他了。

聊到将后的打算,他告诉我们,不管姑娘大学毕业后,回国还是留在圣彼得堡,他还将继续留在这里打拼。

我赞叹他了不起。

“就是个普通打工者,”他谦虚地说,“最难的,是刚来的那会儿,来到这异国他乡,真正是举目无亲,无法与人沟通,再加上这里的天气,尤其冬天,一冬天几乎很少见到太阳,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里的郁闷、憋屈,无法用语言表达,没得了抑郁症,就是万幸了。”

原来,人们去远方,有的是为了诗;有的,是为了生活。

3、  俄罗斯“十大怪”

说到他的导游工作,他也承认与正牌毕业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他也相信在这里16年的生活经历就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小侯说,我做导游,就喜欢与游客互动,所以,我希望你们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样,我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效果更好。

我想,这样的导游正合我意。我就是一个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听他这么一提醒,我忽然想起昨天晚上宾馆里的那个小床了。

“小侯,这里的床为什么那么小啊,俄罗斯人也睡那么小的床,还是专门给我们准备的呀?”我这一说,大伙儿都表示有同感。

小侯被我这一问,导游的积极性马上起来了,他津津乐道地讲了起来。

原来这是俄罗斯“十大”怪中的一大怪—“俄罗斯人高马大床很窄”。

还有其它“九大”怪:

“俄罗斯帅哥头顶大锅盖”;

“俄罗斯美女冬天露大腿”;

“俄罗斯青草白雪盖”;

“俄罗斯少女十二、三岁谈恋爱”;

“俄罗斯三十岁当了爷爷奶奶不奇怪”;

“俄罗斯大街上拉达跑的比奔驰快”;

“俄罗斯大街上和人要烟不奇怪”;

“俄罗斯美女身披大麻袋”;

“俄罗斯干活都是老太太”。

这“十大怪”串话,总结的既精炼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下就让我记住了。我好奇地问:“这些串话是谁编出来的啊?

“当然是咱们中国人了,”他说,“外国人没有咱们这水平和能力。”

小侯说的,也的确如此,咱们国人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就是高。想一想,国内每个地区大都也有串话,比如我们内蒙地区最出名的那句串话就是:草地三种宝,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

这“十大怪”串话,正如国内的那些串话一样,作者虽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手在民间。

六、第一次参观教堂

 

1俄罗斯的守护神

 

我们来到喀山大教堂,导游小侯提醒我们:不准拍照,不准大声说话,男士要摘帽,女士要围头巾等注意事项。

我们一行排队依次进入了教堂。教堂内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高大宽敞的教堂里,矗立着十多根明亮光滑的大理石圆柱,直达穹顶,十分震撼。中央穹顶辉煌华丽,仰望可见一副圣母图,其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塑和内容丰富的水彩壁画。几个神职人员各司其职,其中一个在严密监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一举一动。


教堂内

 


教堂里异常安静。

这时,我看见一位六、七十岁的俄罗斯老妇人,头上围着一块深色的头巾,走到一幅神像面前,停了下来,神情庄重地用右手在胸前不断画着“十字”,不知在虔诚地祈祷着什么。

我毕竟是个无神论者,守不住那种规定,终于犯戒了:悄悄地打开了手机—拍的时候,我的眼睛一直警觉地盯着那位监督者,也许监督者不称职或人家压根儿就不那么较真儿,也许是我偷拍技术过硬,最终,我们相安无事。

说到底,他们不是“克格勃”,我们也不是“间谍”。

喀山教堂的名称,缘于教堂里最早供奉的喀山圣母像。教堂始建于1801年,用了十年时间,于1811年建成。当恐怖伊凡的军队进攻喀山时,在烽火中,发现了这幅喀山圣母像。由于不断传出喀山圣母显灵的故事,这一圣像成为俄罗斯东正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

1612年至1613间,俄罗斯军队在与波兰军队进行的战役中,俄军带着这副圣母像,在喀山圣母的庇护下,俄军大获全胜,把波兰军队赶出了莫斯科。从此,喀山圣母像成为了俄军的守护神。

1710年,从莫斯科往圣彼得堡运送了一副在造型和构图上与喀山圣母像一样的圣画像。沙皇下令,在圣彼得堡修建一座教堂,供奉喀山圣母像,故得名“喀山教堂”。

1812年的俄法战争中,喀山圣母像再次显灵:在俄军反攻前,库图佐夫元帅来到喀山教堂,在圣母像前祈祷。圣母像托梦给库图佐夫元帅:“战时,必有一场大风雪。”果然,一场大风雪、大降温,把法军冻死大半,俄军击败法军,拿破仑溃败,而库图佐夫元帅一战成名,成为俄罗斯的英雄。

在苏联第二卫国战争中的1945年,喀山圣母像再次显灵:托梦与向喀山圣母像祈祷的俄罗斯东正教教皇,“将出现寒流,把德军冻死过半,敌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结果,莫斯科保卫战赢得胜利。

然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那幅喀山圣母像,现在却保存在了美国博物馆内。

据说,一位小偷把喀山圣母像偷走了。后来,小偷是被抓到了,然而,圣母像却不见了。喀山圣母像—这位俄罗斯军队的“守护神”,不知怎么就“神游”到了美国了!

不过,俄罗斯人相信:当他们再遇灾难,喀山圣母一定还会庇护他们。

我无意冒犯和亵渎各路大神,但我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还是人,而不是能庇护人的神;然而,面对如此虔诚的俄罗斯人来说,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们从教堂参观出来,再一次回看教堂的外景:由94根巨大的圆柱围成的半圆形柱廊,面向大街,呈环抱教堂广场之势。柱廊右前方,矗立着俄罗斯著名的库图佐夫元帅的雕像,柱廊左前方,是同时期另一位元帅的雕像。


教堂外


由于教堂内还安放着库图佐夫元帅的灵柩,殿内还存放过一些战利品,在1837年落成了两位元帅的雕像后,其教堂意义退为其次,而实际成为了俄罗斯最早的一个战争纪念馆了。

在这座教堂里,我看到了神与人和谐共处,既有对神的供奉,也有对人灵柩的安放。

降福于人的神,永远受人膜拜;成为民族英雄的人,永远为人敬仰。

2、让伤疤记住历史

 

在俄罗斯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条条道路通教堂。

言外之意,这里的教堂实在是太多了。

此话很快得到了我们的验证,参观完喀山教堂,我们沿着一条小路没走多远,就来到了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圣伊萨大教堂,也叫伊萨基辅大教堂。据说,这座教堂是1818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庆祝沙俄打败拿破仑下令建造的,前后共动用了44万人,用了40年时间,才完成。

圣 伊 萨 大 教 堂


这座教堂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圆顶教堂。

教堂高102米,如果爬上教堂的穹顶,可以俯瞰圣彼得堡整个市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在其外面看了看。

当我看到教堂外的石柱上,有几处疤痕,非常显眼,有点大煞风景的意味。一问导游,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二战期间,教堂也受到严重损坏,经过20年才修复完毕,但教堂外的大理石柱子上面的几处弹痕,特意没有修补,在柱子的下面,还挂了一个小铜牌,小铜牌上写着:

“这是1941—1945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的罪证。”

 

圣伊萨大教堂

带疤痕的柱


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了咱们中国的一句俗语:“好了伤疤忘了疼。”是的,人是健忘的。伤疤再大,只要好了,就会忘记曾经的疼。

俄罗斯人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专门留住那块儿伤疤,也就留住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让人铭记历史的,不仅是那些抽象的文字,还有这些永不能愈合的伤疤。(未完待续)

postid
23120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