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早就听说过镇远古镇的大名,但依然对其一无所知。看到一段官方的介绍,对比我实地看到的景色,觉得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分享一下:
镇远古镇位于㵲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此外,沿㵲阳河畔还有天后宫、吴王洞、石屏山、铁溪等旅游景点。
如果现在只是浮光掠影的回想,我能想到的镇远古镇的特色大概有三点:
第一是建筑很有特色。要说特色,并不是什么人无我有的特殊风格,而是对于已有建筑元素的不同组合或者在常见的地方出现了不常见的建筑风格。一条舞阳河将古镇一分为二,两侧皆山,于山水的缝隙之间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栖居之地。靠山较近一侧,房屋因地势逐渐升高,但却不是贵州常见的木质吊脚楼,而是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既有堡垒式的森严,又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让人有点怀疑莫不是身处山西的王家大院或者安徽的宏村。看惯了方向各异,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倒是突然不适应常见的庭廊门院,白砖灰瓦了。我们这种抱着猎奇之心跑来看少数民族吊脚楼的人,看遍了吊脚楼后对于常见的砖瓦建筑却突然感到新奇了。
如果追问为何这里会出现北方或者江南的建筑风格,那就不难追寻到这里的来龙去脉。镇远县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交汇之处,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为什么这个位置这么重要?传统上,由中原地区前往云南的主要通道共有三大方向:贵州、四川、广西。经四川的道路,除了要途经金沙江,还要经历初始阶段的蜀道之难。经行广西,除了要历经岭南地区的瘴气等不良地理条件,本身的线路也非常迂回曲折,所以贵州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自元朝之后,由中原地区前往云南的人们,大多以途经贵州为首选,以致于后来“黔路有阻,入滇无路”。这条路是由湖广进入黔东平溪卫(玉屏平溪),然后沿镇远府(镇远),经省府贵阳,至普定卫(普定)、安南卫(晴隆)、普安州(盘州)等地入滇。” 相当于从今天的湖南怀化,沿舞阳河西入贵州,然后横穿高原,在黔西南入滇至曲靖。从战略的角度看,贵州是控制西南的通道,而镇远则是通道上的关键据点,所以不难理解这里成为不同文化的交汇点,出现各种风格的建筑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特点呢,穿城而过的舞阳河并不像一般古镇的流水那样蜿蜒纤细,舞阳河从苗岭腹地瓮安发源、流经黄平、施秉、镇远、玉屏,最终在湖南和清水江汇合,流经镇远处河面开阔,水流巨大。配合这开阔宏大的流水,整个古镇的气质也摆脱了精致秀美的束缚,趋于大气壮观。如果说镇远古镇有什么特色能使它区别于其他古镇,那可能就是这种磅礴大气吧,它并不执着于精致、秀美、小巧,而是以独有的依山傍水,大气沉稳取胜。
第三个特点就是人少安静,这条可能也算是第二个特点的延伸吧。城里河宽、街宽、墙高、路多,也不知道是游人真的很少,还是开阔而不觉得拥挤,总之逛起来不会让你感到人山人海的烦躁。其实我只是沿着石屏山逛了些古代民居,我看别人的游记貌似遗漏了很多地方,我看别人在制高点俯拍的照片还真不错。所以,这里既有登高望远的辽阔壮观,又有青山碧水的天然秀丽,亦有深墙大院的历史沧桑,并且游人似乎还没那么多,这么看也还不错吧。
我好像是第一次见到方形的井,这个井就叫“四方井”,所在的巷子就叫“四方井巷”。说是镇子上还有其他四口井,加起来是五口,不过我也是随便瞎逛,其他的都遗漏了。四方井说是历史很悠久,从明代至今,井水从未断绝。有当地民谣:“四方井,井四方,四方井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是第一次见识“歪门邪道”这种门庭设计。巷内古宅的大门,大都歪开,俗称“歪门”。爬坡上坎左拐右弯的巷道,称“斜道”,这就是所谓“歪门斜道”。大门不和巷道垂直或者平行,大厅也绝对不正对小巷,主要是因为这里曾经多商贾居住,商人讲究财不露白,门不对巷。但我看其他地方的商贾巨富似乎没有这个风水讲究
最长的巷子是冲子口巷,全长249米。也是有个传说:有个渔民捡到一个从河上游冲下来的孩子,将其取名“水生”并精心将其抚养成人。后水生长大成人,考取进士当了大官。水生不仅为渔民养老送终,还出钱修建码头和巷道,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养父母。所以,人们就把此地取名为“冲子口”。
古镇里大概是有9条比较有历史的巷子,除了前面的“四方井巷”,其他的我也没太记住,这个“冲子口巷”因为名字有点诡异,我好奇查了查。
这么茂密的柚子总是让我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