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游记(下)

在成都生活,我早已习惯了阴昙天,也习惯了灰蒙天色下的古朴建筑。

在这里,古蜀市井与现代文化兼收并蓄。

烟雨下的瓦檐,湿漉漉的青石板,恍惚间让人错以为是江南。

大二那年,六月初夏,雨突然失了踪影,久违的晴天出现了。

多年以后,看了《天气之子》,立马想起了那时的成都。

那年夏天,会不会也有一个100%的晴女。

她和阳菜一样,许下愿望穿过鸟居,和神立下契约,换取成都的晴天。

巴蜀游记(下)

趁着天晴,我赶紧计划了一趟市区游。

成都有着棋盘式的城市布局。

其街道并非正对南北方向,而是顺时针偏离了28.5°。

从金沙时期开始,成都便朝向冬至日的日出方位。

▲冬至日,蜀东大道正对日出

第一站是青羊宫,我对道教文化颇有兴趣,便乘着地铁五号线看道观去了。

三清殿前坐着两只铜羊,是这青羊宫名字的由来。

殿里供奉着三位无上尊神,往后走过混元殿,却是太清道德天尊独享供位。

巴蜀游记(下)

▲“坐下”

十二金仙,斗姥王母,玉皇大帝,道教神仙大齐聚。

买了香火,出青羊宫,往西走过一环路,来到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曾到成都住了三年,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

如今,杜甫草堂在斑驳树荫中继续向游人诉说诗圣的这段经历。

巴蜀游记(下)

▲博物馆里的锦鲤

接着,搭上19路公交车,前往武侯祠大街。

在树影婆娑中,我拜访了那座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汉昭烈帝刘备的塑像身旁,不是后主刘禅,而是以身殉国的长孙刘湛。

▲武侯祠旌忠门

锦里挨着武侯祠,顺便就去看了看。

锦里是缩略版的“锦官城”。

院落盘桓,街巷交错,水岸灯影,讲述着三国时期的民俗风貌。

▲锦里的夜

第二天,坐上地铁,换乘一号线,来到文殊院。

院内清幽雅致,却又不失恢宏大气,里面供奉着唐朝玄奘法师的舍利。

在庙里了解到,唐三藏在大慈寺受具足戒。

于是又赶往成都的CBD区春熙路,大慈寺隔条马路就到。

巴蜀游记(下)

▲大慈寺一角

参观完大慈寺后,在隔壁的远洋太古里休息。

太古里是现代商业广场,完全依中国古风而建,我被迷住了,于是逛了整整一下午。

巴蜀游记(下)

▲太古里的古风商街

第三天一大早,我就赶来宽窄巷子。

天尚未全亮,商铺也还未开张,青砖黛瓦的巷子里,游客依稀几个。

四合院沐浴着清晨的,枝桠间不时有鸟叫声传来。

如此静谧的宽窄巷子,不早起还真看不到。

 

 

 

<< 宽巷子,窄巷子,其实还有条井巷子,右滑查看 >>

这宽窄巷子原是清朝八旗子弟的住处。

将北方胡同和川西庭院揉捻在一起,生出一种别致风韵。

▲俯瞰宽窄巷子
 
到了晚上,我沿着金河路走到少城路。

逛了逛人民公园,便从人民东路一直向东走,赏起了街景。

四川科技馆规模大得惊人,天府广场的太极图,天桥对岸的王府井,春熙路喧嚣的年轻男女,东大街深巷里的热锅冒菜……

巴蜀游记(下)

▲天府广场的毛爷爷雕像

过了东门桥,沿着锦江一直往南走,我来到了九眼桥。

这里有这全国闻名的酒吧一条街。

巴蜀游记(下)

▲一周七天,没有一天人不多

早有听说,九眼桥的民谣酒吧,走出了无数成名歌手。

巴蜀游记(下)

▲梦想开始的地方

李宇春,张靓颖等等,可都是地道的成都人。

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谣,便诞生在那些灯光斑驳的唱台上。

▲锦江倒影酒吧街的灯火

江面的风清爽温暖,霓虹闪烁中,我深吸了一口夜晚的空气。

“记住,这就是成都的味道。”

大三那年,赵雷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乍一听,也不觉得有多特别,很普通的一首民谣。

巴蜀游记(下)

▲玉林东路的小酒馆

直到寒假回家,我才意识到《成都》究竟流行到了什么地步。打个的士、逛个街,全都在放这首歌,甚至去KTV,都要抢着点唱。

我尝试跳脱出来,极力去想象,一个没在成都生活过的人,会从这首民谣中得到一个怎样光景的成都?

当了几年的常驻民,我对成都早已不是走马观花的赏玩态度。

每天穿过地铁和人海,经历着自己的柴米油盐。

想象不出来,我放弃了。

对成都浪漫的憧憬,还是留给没到过成都的人吧。

毕竟,成都联系着我不算浑浑噩噩但也庸庸碌碌的大学生活。

大学四年,家里人来的不多,唯一专程来看我的是老爸。

于是向学校请了一整天的假,陪他去送仙桥淘了两块古玩,到川菜馆吃了顿午饭,然后到宽窄巷子里找了个茶铺坐下,要了两杯青城雪芽。

巴蜀游记(下)

聊了聊家里,聊了聊学校,期间茶续了两次。

“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电话里你可从来没跟爸爸妈妈讲过。”

我一听,沉吟半晌。

回家发展或是留在成都,亦或是去大城市?我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与其说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倒不如说,我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

大学四年,我学习谈不上很努力,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可以说是碌碌无为。

我固守自己的小圈子,痴迷于外国小说、美英剧和DotA。

曾想外地学子来到成都,或多或少沾染上慵懒闲散的风骨。

如今再看,当时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个过舒服日子的借口。

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是我来成都第一天就喝下的麻醉药。

我迷陷在了周遭的安逸舒适中,无法自知,也不能自拔。

长篇小说《魔山》里,大学生汉斯陪哥哥去瑞士治肺病,不料也染上肺病,只好留在山上的疗养院,一待就是八年。

疗养院里充斥着病态、颓废的气息,汉斯不仅染上了肺,也麻痹了灵魂。

安逸使他思想钝化、意志消沉,蹉跎青春并浑然不觉。

直到一战打响,他才如梦方醒,最后走上战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在成都,我的状态与汉斯别无二致。

就像一战敲醒了汉斯,毕业的临近也敲醒了我。

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我什么都没准备好,却要走向社会了。

很多同学四年成果满满,或以优异成绩继续深造,海外留学,或是拿到令人艳羡的offer,进入大公司,再或是大胆创业,望着他们踌躇满志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情绪开始泛化,我把内心的失落归咎于环境,反感在心头滋长。

成都,成了我的伤心地。

毕业后,我离开成都,去广州实习。

走的那天,坐在开往东站的大巴上,望着留住四年青春的方向,我的心脏跳动如常。

“你带给我的只有平庸,而我就要摆脱你了。再见,成都。”

再也不见。

巴蜀游记(下)

广州的天气和成都截然不同。

晴空和温热,扫光了心中的颓圮。

海风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

雨过天晴,光风霁月。

“我要在这里重新开始。”电话里,我对爸妈坚定地说到。

在广州,我努力工作学习,想把落下的东西全部补给回来。

努力算是有了回报,一年后,我在南京正式入职。

工作生活之余,经常会想起从前的日子。

想到成都的时候,我会极力排斥,避免触及不愿想起的画面。

我发誓过,遇到问题必须勇敢面对,但这段经历,我却一直逃避。

那就彻底丢了它吧。

于是尝试将记忆连根拔起,却发现根已经扎入我灵魂至深。

我只好正视它的存在,做好随时被刺痛的准备。

我忽然发现,回忆没那么难受了。

当一颗心真正变得勇敢,伤痛不知不觉便绕道而行。

就像航海,偏离航线不要紧,被巨浪掀翻不要紧。

只找到了灯塔,就再也不会迷失方向。

“永远不要紧盯着自己的错误不放。”

离开成都,并不是我的生活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

我只是摆脱了固步自封的状态,我离开的,是心里的围城。

我和成都,从未走远。

巴蜀游记(下)

我曾以为过去的经历构筑了现在,后来才懂得,过去并不决定当下。

过往经历本没有意义,赋予经历意义的,在于自己如何看待。

终于开悟的我,再忆成都。

巴蜀游记(下)

那些阴雨的天。

那座如烟的城。

那些温柔的人。

巴蜀游记(下)

美好的画面重新涌现,

那片熟悉的土地,

恍然在我脚下。

巴蜀游记(下)

慢慢深呼吸,

空气的味道,

一如当年九眼桥上的江风。

我伸手拥抱她,

在耳边倾诉心声。

巴蜀游记(下)

 

“成都,等我回来。”

postid
231757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