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昆明,滇池湖畔西山脚下的高峣村口,一座古式庭院,依山临水,一条高海公路由门前穿过。几步台阶,高高的门楼。

进门楼,迎面藤蔓苔生的石壁上刻有“炳耀南天”四个大字。此地原为“升庵祠”,也为“杨太史祠”,当年徐霞客到云南游昆明太华山,曾“饭太史祠”,在此处用餐。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升庵祠”旁,与之相邻的是“徐霞客纪念馆”。

 

纪念馆正殿大门上由云南著名书法家赵浩南先生所书“山海供养”金匾,殿正中是徐霞客半身塑像,他那深邃的目光,似乎还在眺望着远方尚未踏寻过的大地山川。塑像背后墙上“千古奇人—徐霞客”几个大字,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感,也想随着奇人足迹去游览大自然壮美河山,阅尽天下风光之美。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自22岁正式出游,竹杖芒鞋、天当被、地当床,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食”(清学者潘耒为《徐霞客游记》序言所言),不畏艰辛险阻,积30余年游历,探索华夏山川之雄奇、之壮美,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的16个省份及100多个城市,写下200多万字游记,至今尚余经后人整理的60万字著作《徐霞客游记》传世。自古今来,谁能与之相比,实为天下第一奇人。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出身江南富庶之家的徐霞客,名徐弘祖,祖上都为读书人。其曾祖父徐经与唐(寅)伯虎曾于公元1499年相约一道进京应试。应试之后,两人答题皆好,且唐伯虎文章更是文采飞扬。但因唐伯虎一句酒桌上的吹嘘之言,被传两人“买题应考”,一时京城舆论大哗,惹得明孝宗皇帝龙颜大怒,下令追查。虽此案后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两人却因之牵连,而被终身不录。徐经一气之下,回家定下不再强迫其后人参加科考,“爱考不考”不考也罢,随其自便之规,以后成为家训,徐家自此与仕途了无往来。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受世家文化熏陶和其父影响,徐霞客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家中藏书虽多也几乎翻遍。族兄徐仲昭曾说他“性酷好奇书,客中未见书,即囊无遗钱,亦解衣市之,自背负而归。今充栋盈箱,几比四库”。他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临碧海而暮栖苍梧”之志。

私塾课堂上的徐霞客不是个好学生,常常不好好听先生讲课。先生讲课,他常独自于下边翻阅《山海经》之类闲书,私塾老师常被气得吹胡子,奈何不得。十五岁时,徐霞客曾参与童子试而不中,更无意功名。有一次,年少的徐霞客独自跑到山里闲游探险,被困于山中三日不学不家。家人着急,其父徐有勉反倒高兴,认为徐霞客从小有志周游天下,眉宇间有烟霞之气。更有江南名儒陈眉公说,徐弘祖是烟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从此,徐弘祖即以“霞客”为号,“徐霞客”一名便为后人熟知而流芳百世。

徐有勉逝后,徐霞客守孝三年,原本想在家伺候母亲,徐母深知其子志向远大,以为“身为男子,志在四方,羁留家园,一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鼓励徐霞客“男子汉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出游远行,见识天地之宽广。在徐霞客远游临行前,徐母为他戴上亲手缝制的远游冠。在母亲的鼓励下,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以后几十年行旅生涯,这一游就不可收拾,创就了人类旅行史上的光辉篇章。试想,如果当年徐霞客依循“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又没有其开明豁达的母亲大力支持,世上就没有了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徐母不可不谓之为伟大。

当年的徐霞客泛游万里,餐风宿露,足履行步,少有车船,虽有仆人相随,还经常得背着自己的行囊,纯粹一个“背包客”、“驴友”。不过那时当一个“背包客”、“驴友”,实不容易,与当今的“背包客”、“驴友”出游条件相比,不知要差过多少倍。当年的艰辛,作为现代人来说难以想象,徐霞客到的地方,很多是人迹罕至,可越是这样的地方又越是徐霞客所要去的地方。

 

徐霞客的旅游并非为游而游,他不仅想要认知自然,踏遍山川,更要探山川之源脉,寻山川之奇。徐霞客出游,也许一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探索目的和高远的志向,不然,他怎么能够不管是宿于街头或庙宇,还是山寨茅屋或牲畜棚栏;不管白昼爬山涉水有多劳累,到了夜里那怕就着塘火、蜡烛都要坚持记下当天之见闻,几十年中由此写下200多万字,留下了传之于世的60多万字呢?几十年的行程,徐霞客所到之地既遍游名胜,又寻踏众人鲜有足迹之地,做考察探究,记录下山川河流形貌走势的地理山水志。他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满足一下自己想看看外面世界多奇妙的心理,而以探究自然地理做学问为终极,胸怀大志,奇人之“奇”恐就在于此。

西南之旅是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其时间也最长,而在云南的时间又犹为比在其他省份长,也许是云南的山水人情对徐霞客独有吸引力,由此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明崇祯十一年五月初十(1638年)徐霞客走进了云南,直至崇祯十三年正月(1640年)离开,在云南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是他一生中外出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旅行,也是他旅行的终结之地。在后人整理的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在滇游记就有25万多字,为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云南给徐霞客展示了许多独特之处,给徐霞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江苏江阴开始,在云南的腾越(今腾冲)因患重病而终结一生的游历,徐霞客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南方,而他在云南所见所闻所记之广,内容之丰,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最后远游大西南,徐霞客时已五十一岁,年过半百,按那时国人平均寿命来说已进入老年季。此行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家庭经济状况似乎已不如前。偏偏行到湘江时,又遇上劫匪,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还险些丧命,只好以家中20亩田的租金作抵押,才向在衡阳的同乡借了20两银子,得以前行。这一路的大西南行,徐霞客的旅费靠借钱、靠赞助以及沿途同乡、朋友的接待馈赠,方能补充盘缠。不过,此行虽历尽艰辛,收获也颇丰硕。

徐霞客此番西南行,似乎对江河水系源流颇感兴趣。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分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对过往一些地理水系说法进行纠正,以当时的考察论证条件来讲实属不易。他论证了金沙江为长江的正源,纠正了《尚书·禹贡》一书中“岷江导源”之说。300多年后,直到1978年,国家的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的沱沱河。他考察元江、澜沧江和潞江三大水系,纠正了《大明一统志》关于元江、澜沧江、潞江水系记载中的混乱和错误,指出元江、澜沧江、潞江是各自独流入海,互不相关。考察南北盘江,写下《盘江考》,为珠江源头探明出处。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广西、贵州、云南三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徐霞客对此作了深入考察,在《游记》中对石灰岩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成因均作了详尽的描述和科学分析,其记述和研究在当时可是世界的巅峰之作,领先西方地理学者一百多年。为考察岩溶地貌,徐霞客逢洞必入,知山便攀。在昆明考察了西山小石林,写下“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乎散竟地。”又去攀爬了鲜为人知的海口石城。可惜的是路南石林名闻天下,但让人们至今难以释解的是,在《徐霞客游记》中竟未见有路南石林的记载,这么有名而重要的一个岩溶地貌,离昆明也不远,徐霞客竟然没去考察?也有人说是乎所记篇章轶失,今已无从考证。

在徐霞客西南旅行中,曾有一个重要人物静闻和尚随之而行。静闻和尚是江阴迎福寺禅师,他心愿将禅诵二十年刺血所书的《法华经》供奉于云南佛教圣地鸡足山。得知徐霞客要前往西南,就去向徐霞客提出请求同往,徐霞客欣然答应。静闻一路随行,相伴相携,生死相托,“晓共云天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谁知湘江遇劫,静闻和尚挺身而出受了刀伤。到达南宁后又患病不起,伤病交加,寄住崇善寺。二人相约,徐霞客继续前行,静闻原地等候。静闻并要了徐霞客的布鞋和茶叶,似乎有以作留念之意。徐霞客与静闻辞别继续外出考察,75天后返回崇善寺,却再也没能见到静闻,方知就在二人分别的第二天,静闻即长辞人世。徐霞客悲痛难已,情真意切写下六首《哭静闻禅侣》,以寄哀思。王国维先生曾对此有一评:“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妆束之态。”处理完静闻后事的徐霞客,遵从静闻“必定骨鸡足山”的遗愿,携其遗骸和血经,跋涉几千里,历尽一百多天的艰难险阻抵达鸡足山,将血经安放悉檀寺,遗骸入葬灵塔。鸡足山众僧无不被徐霞客之重情重义深深震撼,并要求其为鸡足山修志。徐霞客在鸡足山周边旅游考察一番后,去了丽江,到了边境之地腾越(冲),从腾越一路考察返回鸡足山,兑现修志的承诺。

徐霞客重返鸡足山后,“以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随从顾仆看徐霞客病情较重,心生歹念,盗走钱物弃主逃跑。徐霞客真有“祸不单行”的感觉,忧心忡忡,“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虽气愤顾仆的不仁不义,但他还是劝阻了要去追捉顾仆的僧人,放了顾仆一马。不久他又“忽病足,不良于行”,丧失了旅游的能力和条件。身体疾病的折磨加上顾仆窃财而逃带来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使得徐霞客心力交瘁,无法再往西部作更进一步的考察旅游。鉴于徐霞客的身体状况,他在云南结下的好友丽江土官木增派了滑杆,护送他回乡。历时半年的辗转颠簸,徐霞客回到了家乡江阴,不久即离世。纪念馆里有一组雕塑,表现了当年木增送别徐霞客的场景。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徐霞客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深入实地考察,辨伪存真,以求正确结论,他的这种科学、探索精神,毛泽东曾大为赞赏,在纪念馆里就挂有一幅毛泽东手书条幅:“我很想学徐霞客—毛泽东”。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讲了他的一个心愿:“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为此,毛泽东也曾安排作了一些考察前准备,后因身体有恙,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才搁置了考察一事。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 徐霞客游览云南,赞美着云南的山水,在探游富民县河上洞时写下的赞美之辞,也成七彩云南之大美风光的真实写照。

徐霞客游云南从贵州而于“滇南胜境”胜境关入,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的开篇却是《游太华山记》,从时间上推算和游记其它篇目,未能见到至昆明前87天的游记。那些游记是否毁于他回到家乡后的一场兵变大火中,只可惜如今已不复知晓那些日子其到过什么地方,经历过些什么事。

 

昆明,有着美丽的碧波荡漾的滇池。滇池西岸,苍翠的碧鸡山、太华山、华亭山、罗汉山等山峰沿湖排列,因其位于湖西,也被统称之为西山,其各峰之名渐少为人知。太华山为西山一峰,当年的徐霞客从草海而渡,“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在这一天,徐霞客两上西山,游遍诸峰能到之处,《太华山游记》中记之甚详。

滇池湖畔的“徐霞客纪念馆”——环游滇池十

2007年昆明市政府为纪念杰出的地理学家、旅游家、文学家、“游圣”徐霞客420年诞辰,于西山滇池湖畔,“升庵祠”旁原普贤寺址上建了“徐霞客纪念馆”,以纪念这“千古奇人”,记住他对云南的旅游和地理学作出的非凡贡献,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徐霞客一生的旅游考察因疾而终结于云南,从江阴来而云南至。

postid
23078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