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碧水,两岸翠树,风烟俱净,文城最美好的景致都是依偎着文昌河边。古老的文昌城,小桥流水,老街老树,千年孔庙的古朴典雅,南洋骑楼的百年风情,华侨建筑郭母亭的孝道传承,无不诉说着绚丽多元的文化景观。
文昌公园是海南最早的县级公园之一,始建于1917年,后经多次扩建便有了现在的规模。公园大门旁有两个池塘,椰影婆娑,碧水荡漾,可泛舟而游。园里榕树繁茂,琼剧票友常在此献唱,余音袅袅。二塘流光,三亭辉映,三座民国时期的旧亭子,除了陈岛沧纪念亭和恩师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1936年建成的“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
郭母亭,琉璃瓦塔式结构,三层八角,戗脊翘起,亭上有亭。亭子镶满了名人墨宝题刻,其中“懿德堪型”和“行式中闱”二幅牌匾,钤着国民政府方形大印。又有李宗仁、林森、于佑任、冯玉祥、张学良、白崇禧、孙科、陈立夫、陈果夫、孔祥熙、邵力子等近三十位民国政要名流题词、题诗、题联,共计墨迹刻字共计32幅。
这些题字的背后,有着一个文昌人的身影———文昌爱国华侨富豪郭巨川、郭敬川。发迹南洋的两兄弟为纪念其祖母及婶母的养育之恩而建,能邀请来这么多名人题字,在于两兄弟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公益事业秉力资助作出重大贡献。郭母亭是我国保留历史名人墨迹最多、最完整的纪念亭之一,也是海南珍贵的华侨建筑文物。
出了文昌公园,站在人民桥桥头凝望,这是观赏“丫”字形文昌河的绝佳胜地。旧时这里是盐埠码头。运货的木帆船,自清澜港溯文昌河而上,红树夹岸,椰林掩映,舟楫雁行,橹声帆影,繁忙的水路给千年古邑文城带来了往昔的繁华。
文昌河旧名南桥水,有3条主要支流,全长49公里。沿着文昌河往下走,就是赛龙舟的河段。往上走,沿东风路过太平桥直到和平路,两岸椰树挺拔高耸,沿江路上紫荆花开灿烂,拱桥倒影优美。
文昌河畔柏锐桥旁树街边小店的吆喝之声不断,木耳羊肉、大碗猪脚和五香牛腩,是这里的经典菜式。过了柏锐桥,也就到了文南路。二十多年前,文南路是文昌的时尚中心,繁闹异常。人们逛得累了,就溜进对面街里的茶店,这又是另一片快乐天地。
下午茶文化,是南洋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下午,沿江路的老茶店里人声鼎沸,点一杯冻奶茶或者冻柠水,端上热气腾腾的薏粿,再来一碗姜味浓郁的东阁粿仔,最是惬意不过。
文昌乡音,甜美,圆润。走在街头巷尾跟阿公阿婆闲聊家常,他们声调舒缓,不紧不慢,同样的儒雅斯文,那般的温柔优雅。长辈从小的谆谆教导,使得他们的言谈举止,虽历经岁月沧桑,不变的是谦卑。
文昌环海大部分土地以沙土为主,贫瘠寡收。清末民初,文昌大批的农户和小手工业者为求得一线生机而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下南洋”蔚成风潮。1922年,文城拆城墙砌河堤拓新街,华侨在文城盖的骑楼多集中在文南路一带,当时叫便民街,也叫下市。骑楼一楼营商,二楼住家,前店后家,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数百米长的文南老街,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南洋风情,每座骑楼有过风华绝代的青春,也凝结着南洋华侨们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的心血,同时都隐藏着各种的辛酸故事,堪称半部文昌华侨史。1980年代,《台湾人的根》、《海外赤子》、《天涯怪客》等电影都到文南老街取景拍摄。
与文南老街毗邻的三角街,曾是文城最热闹的街市,街的尽头就是老树东街上的那颗几人方可合抱的虎拉古树,小城石巷里长大的人们,都亲昵地叫它——大树,就像叫自己孩子的乳名,随性,又充满爱意。如今,三角街最为人知的是这里的文昌鸡。
漫步在这老街上,入眼的是一片斑驳的印记,骑楼精雕细刻的优美构件,早已失去了光泽变得模糊暗淡。风吹日晒之下,落地百叶窗陈旧而残破,散开的扇面像风中残烛。青草从墙头夹缝里钻出来,愈加点缀这里的凄风苦雨。
文昌河畔的骑楼老街是文昌历史、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缩影。行走其间,随意而闲适。在这里可欣赏洗尽铅华的旧骑楼,想象着曾经繁华喧闹、人声鼎沸的场面。
骑楼静静伫立,承载着历史的光影与距离,也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荣辱。一幢骑楼,就是一位倾诉者,用沉默的伫立诉说着几代华侨华人无尽的乡愁,成为世人眼中永无落幕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