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km环青海湖骑行手记丨孩子成长可真不容易

初到西宁,在带着孩子们去吃早餐的路上,听到有孩子问我:我们去吃啥呢

我说:就去对面吃包子喝粥啊

哦,原来我们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花钱就吃这个啊

 

听完心头有一些的疑惑和惊讶,可能大家对于这次的骑行是真的不太了解。

 

因为是开营的前一天,晚上和大家简单的开了个碰头会议,在房间,孩子们自顾自的玩着手机,干着自己的事情,互相嘻嘻哈哈的开着玩笑,对于这次骑行的期待和目标似乎很少有人真正的清楚并且极度的渴望。

 

开营的时候,大家更是完全不在状态,似乎骑行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任何兴趣。

孩子们一开始的这种状态,让我心里的担忧不断开始出现。于是找到摇摆和其他老师说:这次的几个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骑行安全上要格外的注意。因为他们要么年龄相比于往期营员稍大一些,要么就是参加了环北京骑行,还有的之前参加过不少类似的活动。对于规则会不断地去挑战,会很有自己的想法。

 

如此一来,第一天的晚间回顾便显尤为重要。于是在孩子们吃饭的时候,我列出了以下的内容:

 

8.11日晚间回顾要点:

1.表扬肯定大家今天试骑时的状态

2.今天的里程分享,大家的体能和状态调查

3.今日试骑中大家关于上坡和下坡以及车多的公路的经验分享(每个人都发言)

4.大家为什么参加骑行,无论是什么原因,分享一下你的期待

5.全方位价值契约(目标明确、安全规则重新明确、态度及沟通)老师先提出来,让孩子10分钟自己讨论

6.团队角色(队长、物资管理员、安全员)

7.明日里程smart及奖牌说明

8.内务及休息(丢三落四基金)

内容有些多,但孩子们对于这个会议反而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参与感非常的高。

 

在分享第四个问题时,很少听到我想来挑战自己之类的话,更多的是:

 

我妈说骑行可以瘦腿;

我是被三皮老师骗过来的,他说骑行可以减肥;

我妈妈被你妈妈忽悠了,所以我也被忽悠来了;

我本来有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的,后来他不来了,所以我一个人就过来了;

 

听孩子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分享,也有人说,来都来了,干就完了!

充分的给到孩子权力,让他们放开的去表达,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定权,让他们学会在团队里自己去承担责任。当孩子们感受到这些的时候,他们的状态和对这次活动的抵触也逐渐的开始降低。更有的人会比以往表现的更积极主动。

 

感谢孩子们的改变和自己的耐心,让对他们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任何一个老师,都会对孩子带有一些主观的偏见,而这种思想上的偏见必然导致行为上的不公。所以,耐心真的是教育中最重要、最需要去修炼的品格。

正式骑行第一天,原本很活跃的孩子都开始慢慢消停下来,旅途的疲劳不再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讨论游戏。反而那些一开始很安静的孩子,默默的骑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不管是长坡还是平路,都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向前。

 

旅程为本的项目有时候不需要太复杂的内容,线路本身和这段旅程的经历就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后面几天的骑行,孩子们的状态不断地开始好转,平时嘻嘻哈哈的他们一旦骑起车来便特别的认真,对于路上的安全,完全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醒。

子涵在经历了第一天的高反之后在后面三天成功逆袭。连续追着第一梯队,大呼上坡可真过瘾!

 

天润为了完成自己2018年没有完成的梦想,此次每天都是冲着骑完全程拿到奖牌而去。

 

团队最小的禹轩车技越来越好,一旦发现自己落后,也会站起来用力的往前蹬。

 

新淇从第一天蔫巴巴的状态逐渐回归,从他骑行逐渐睁大的眼睛和眼神就能看出这几日的变化。

 

Aidan原本是高反最严重的,到后来却成了队伍体能和状态最好的孩子。

 

想起雪山攀登见到的子谦总会担心他的体能和毅力,但是这次他却有了出乎意料的表现,每天都乐呵呵的骑在队伍的中间。

 

沐东第一天总觉得对自己的体能没有信心,后来让他去前面之后,便再有没有落后过,时不时还一直提醒和鼓励着骑行的每位伙伴。

 

露羽在最后的两天迎来了自己的大爆发,在下雨天,大长坡这些地方,她反而跟着摇摆在最后坚持了下来。对骑行的接受和对自己的认可是她能够如此改变最大的原因。

 

刘易一直是队伍里榜样的存在,第一任队长,第一个主动表达 ,第一个去安慰关心别人。积极和乐于表达让他自己完全享受在这段旅程中。

活动快结束时,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突,因为大家不是很礼貌的语言。后来在打回访电话时,问到子涵关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他说,我认为大家都是有错误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都很激动,那最主要的就是先要安抚大家的情绪。既然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让别人变的更好。

 

营队的冲突会对孩子的体验产生影响。但是解决冲突的方法和由此带来的思考更是对影响孩子长远价值观的因素。希望他们能够真像营训辞所说的那样:任何人的悲哀都是我的悲哀,任何人的喜悦都是我的喜悦。互相的理解和包容是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原因。

特意摘录了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对12-15岁孩子身体、行为、情感社交特点的描述,作为老师和教练,确实需要更好更深的去了解孩子,这样就更能够对症下药,进行更利于孩子成长的引导。而家长,是长期和孩子相处的榜样,对于他们带来的影响真是巨大的,是可以改变孩子行为的影响。就像有些孩子说的,父母需要改变家庭的问题,需要改变和我们相处的模式,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需要接纳和信任,缺乏自信

质疑权威

开始审视家庭价值观

对于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更现实的理解

认为自己是焦点,感觉自己应该备受关注

一方面争取独立,一方面也想要有父母帮助

充满正义感,强调平等

开始独立于家庭

认识到大人并不总是可靠的,大人也会犯错

更多的向朋友而非家人吐露心声

渴望被尊重

希望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孩子们在营期内会不断地提到平等自主,提到父母那一代人和自己这一代人价值观的不同,对于新时代出现的这些新事物(比如游戏、手机、自由)的认可和接受,说教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的抗拒和讨厌,过多的干预和禁止会让他们对有些事情更加的猎奇和放纵,一旦有机会,便爆发出那种报复式的体验和尝试,这些,才是埋在孩子教育路上的定时炸弹。

 

最后,依旧有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思考:对于游戏该如何看待?孩子所谓的家长与他们之间的平等和自由需要如何去衡量与实现?

 

 

个 人 见 解

 

之前看书时看到过一个理论叫做自我决定论(SDT),它提出了三个与生俱来的需求,如果能满足该需求,则将会为个人带来最佳的发展与进步。

 

尝试去了解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个体对于任务可能完成的结果与效能

基于想与他人互动的本能,该行为是否具有制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该行为与动机是否是是发自内心,以及该行为是否是自我决策而非受他人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是要把掌控感合理适度的归还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因为不管是自食其力的水管工,还是蜚声海内外的朗朗,他们都是在自己的领域优秀着,而其本质,都是 “自我决定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体验自己追求的价值。

 

而游戏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足够的掌控感,孩子“自我决定不起来”

搞不定生活,搞不定学习,那他只能转向游戏这种可以轻松搞定并立即带来愉悦和快感的东西。

 

如果能让孩子一直觉得他的生活他能搞定,如果有搞不定的事,也会乐观的认为他将来可以搞定,那他就可以很好的处理好游戏的问题。当他们在接触到一些风险很大的游戏之前,已经培养出了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postid
231664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