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文殊院禅修 | 山中岁月静好,偷得浮生半日闲暇

 

记文殊院禅修

山中岁月静好,偷得浮生半日闲暇

 

01

缘起

 

今年大概是北京下雨最多的一年了吧,不挑日子,不挑月份地就这么下着,十月份初将入秋的凉意体现地淋漓尽致,而这凉意让人或多或少地有些怀旧,让我不禁去回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在哪里,在做什么事情,有着怎样的心情。这样一想,似乎大部分的的喜悦,期待,重逢都发生在十月份,这个时间点有着太多让人难以忘却的东西。

 

这次十一决定去文殊院,似乎也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去年在广东惠州东华古寺的生活让我对寺内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认知,也在我心中埋下一颗对所谓宁静致远生活的向往。想着长假呆在北京,宅在家里,着实也是荒废了时光,莫不如隐入山林,求得岁月静好,偷得半日闲暇。

 

 

我发现周围的人多半对寺庙生活有少许误解,认为进入寺庙修行的人多是看破红尘,想要遁入空门的。其实不然,大多数去的人都是俗世中尘缘未了,想要亲近自然,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何况区区几日寺庙生活又怎会有如此神奇之功效,让人顿生感悟突然开化。常住在庙中的是少数,最受敬重的是僧人,其次便是一些带发修行的居士,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只能说是这里的过客。

 

有人体验完之后便觉知足,区区几日就已十分新鲜,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倒是觉得甚好,可以假期常来,多些感悟;有人觉得想要与佛结缘,今后决心潜心研读佛法,长期过着朴素安静的生活。此中最后一种人最为稀少,我大概是属于第二种人,而第一种人则是最为普遍。想想也是,若大多数人这么容易开悟,寺庙估计早已人满为患,俗世中也早已万人空巷。

 

2020

10/1

 

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在俗世中修行,在喧闹中体验欲望反反复复的起伏和破灭,虽说很多人并没有意识这件事情,认为自己不就是在过正常的生活么?但在我看来我们俗世所做的一切本质上就是在修行,只不过每个人每一世每一个时空所修的东西大都不一样,也不主要以冥想和打坐的方式,俗话说的“大隐于市”应该就是如此。

 

或许每个人认知的成长路径不一样,用的时间也不一样,从迷于生活到意识到修行这件事再到用心修行再到最后的开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甚至穷尽一生也没有悟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虽说自己也如此侃侃而谈意义和价值,但却也自知任重道远,总归不过凡夫俗子一个,该走的路一步也不会少。

 

 

02

初到文殊院

 

回到文殊院一行,我与同事半夜起床乘飞机从北京前往衢州也是十分折腾,到达衢州后便搭车去往市区的客运中转站,打算坐大巴去往开化县城,途中结识了一名乡村教师范范,随后也就结伴而行。范范是广西人,95后,身材瘦瘦的,也讲着一口吃力的普通话,他来衢州之前刚刚入职新工作不久,是一所广西的公立幼儿园,一开始负责带班,随后又被安排做财务与后勤,目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工资。虽说存款没有多少,但也没有阻止他从广西坐硬座来衢州,虽然毕业两年并不富裕,但也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一起同行来到开化县城。

 

说来也惭愧,我们决定乘大巴进入寺庙之前,要一起吃最后一顿荤,于是便找了一家苍蝇小馆,点了开化最为出名的清水鱼。萍水相逢竟也能聊得如此开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文殊院原名灵山寺,后因与另一座寺庙同名而更名为文殊院,寺庙被群山环绕,形成莲花合抱之势,是此处风水最佳之地。

 

庙中所用的水源是引附近山泉水,这里的师傅说用于泡茶的话,可以把茶的香甜发挥到极致,而茶与禅往往互相交融,道出为人处事的真谛,因此也吸引很多茶艺师前来拜访此地,希望可以让自己的茶技更加精进。

 

文殊院中徐老师有诗云:“一碗佳茗消口渴,半壶琼液长精神。” 像我们这些假期前来的多为四方散客,与其说是参禅悟道,不如说是初步了解佛教。

 

 

转了两趟车经过了近三小时的路程,我们最终到达文殊院,寺庙的居士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帮我们安排了相应的寮房,并带着我们绕寺庙转了一周,了解了一下周边的环境。寺内面积没有东华古寺大,但可以很好地满足我们所有基本的生活需要。由于清规戒律,男众和女众的生活区和用餐区是分开的,男女说话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大多数活动都有各自的安排。

 

我们每天的衣食起居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早上4:30起床开始诵经,6:40开始早饭,10:50开始吃中饭,12:10开始午休,14:10 起床开始学习佛法,晚上20:30休息。当然期间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安排,此处暂不细说。寺庙规律的作息,几乎是最大化地把时间利用了,但我们这些来自都市的人们很难一下将生物钟调整过来,一开始多半会对早起有一些不适应和抗拒,不过久而久之也就自然会习惯。

 

 

 

03

诵经

 

诵经是每日必做的事情,佛教的经书多的几乎这一辈子都很难学完,所以对我们这些前来小住的初学者,寺庙一般会选出几部常用的的经书给我们咏诵,比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慈经》,《吉祥经》等。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佛经来自于当年佛陀的教诲,里面蕴藏着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诵经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更为深奥的哲理并为家人祈福,也可以让我们更加集中精神把握当下。我们其实很容易在不了解的前提下会对佛经有很多片面的评价,甚至觉得佛经和佛教都是一些封建迷信,其实佛经上可到达宇宙最高智慧,下可以结合世间法给我们人生很多指导,很多生活中的东西都是可以自己亲证的,当然还有很多是要达到一定的慧才可以企及。

 

 

诵经对于初步了解佛教的年轻人,其实还是会比较痛苦的,一方面是不懂里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很多经文特别长需要念很久才能念完,一周的禅修只能说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已,如果要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需要自己多去主动学习,并坚持诵读。总之,我们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在评价之前先去主动了解。

04

用斋

 

佛门里用斋也是很讲究的,第一天来到寺庙的斋堂,先每人领三个碗和一块洗碗布,以后几天都会用自己的碗吃饭,吃完饭需要自己把碗洗好放在桌子里。寺庙的食物都是来自四方的供养,免费提供给来这里的善男信女,虽说吃素,但每天的菜品都特别多也十分美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清汤寡水,而且饭菜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是不能浪费,在寺庙的几天大多数人每天都可以吃得十分满足。我想大概就是遵循经书中所说的:“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吃饭之前,我们都需要念《开斋偈》供养诸佛,表示自己的恭敬心,吃完饭我们也需要念《结斋偈》来感谢所有布施者,因为我们每天的饭菜都是有人自愿发心去做的,特别是早饭都是需要从凌晨3点开始准备,吃饭的时候也有自愿巡堂的人帮忙打饭菜,接受供养的用斋者只需要坐在自己的座位等待即可。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斋偈》里面有一句“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每次诵唱到这里都会特别感动,感恩所有发心去付出的这些人,我觉得他们特别值得我们的尊敬。

 

禅修期间我也有报名巡堂,想着至少自己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寺庙的运营,我相信施者比受者更有福气。巡堂的人需要帮忙把饭菜打到每一个用斋者的碗里,在开斋偈结束之前,每个人的碗里要有三种食物,一般来说巡堂的志愿者和管纪律的纠察都是最后一个吃饭的,虽然最后一个吃,但是还是很开心自己做了些事情,为他人也做出了一些付出。

 

05

铁佛寺

有时候在诵经或者听法之前,我们会分成小组进入房间讨论一些人生和佛学的问题,对于生活的困扰或者佛教里面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问题的时候纠察或是寺庙其他的居士都会泡好茶水并准备一些坚果类的食物,大家可以边喝茶边吃坚果让气氛不会那么严肃。印象最为深刻的讨论还是在铁佛寺山间的讨论,讨论的内容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寺庙留下的那一丝情愫。

 

铁佛寺是开化县半山腰的一座寺庙,和文殊院一样也是依山傍水,但如果要从文殊院到铁佛寺还需要乘车过去,到了山脚下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阶梯才可真正到达寺庙。听说很多文殊院的居士都会上铁佛寺修行一段时间,大多自己就可以把修行的日程排的满满的。铁佛寺的环境着实的好,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后山还有凉亭和竹林,沿着后山的小道可以到达另一座村庄,充满着古人的诗情画意。

 

 

听说此处曾是古代驿道的必经之处,曾在新中国解放前(1954年左右)有人在这卖茶,卖茶人姓叶,为开化密赛村民,一家五口,三个儿子,他们卖茶的方式比较特别,茶水钱并没有确定的价格,都是随缘而给,很是有趣。几年前,六百多年的大樟树下的古茶亭刚恢复,卖茶人的儿子还特地来铁佛寺告诉徐老师他的孩子叶小平考上了清华大学。曾经大多数旅人会在这坐下喝上一口茶再走,而我们在这也算是有幸结缘喝上了一口免费的茶水。

 

 

在铁佛寺还遇到了一位之前东华古寺的居士,来这边修行,见面觉得倍感亲切,虽然之前相识并不久,但还是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还让他代我向仕信小师傅问好,希望他日有缘可再见。在古代没有通讯设备的时候,大致也就是如此吧,只有凭着书信和缘分聚散于世间。清代著名剧作家李渔游菩提庵(铁佛寺前身),到此留下五言诗一首:

 

偷得闲中晷,来寻世外人。

水盘盛果冷,石髓煮茶新。

景碎诗难括,云多寺不贫。

蒲团同说法,尽是宰官身。

 

06

放生

佛教对生命是最为珍视的,世间万物皆是平等,即便是对蝼蚁也存在着慈悲之心。寺庙前面有一条河名叫马尪溪,溪边有一七宝如来柱,前后共一里长,为清代霞冈的放生河段,因为处于河流的拐弯处,鱼非常的多。曾经村民爱在河里打鱼,但每年河里都会淹死一个人,甚至听说曾有县长偷偷来到河流的一河洞炸鱼,但丢入河里的洞中,炸弹没有响,于是便捞起来检查,把自己的手给炸伤了,县长因此暴怒,命人将七宝如来柱上的一尊盘腿而坐的石雕佛像给推入河中,至今都没有人找到那尊佛像。

 

自从文殊院建成之后,说此处受七宝如来柱的庇佑,便向县里提议不要在此打鱼了,将这一带保护起来,并念经为河里的鱼儿祈福,县里也从此制定法规,这一带如有打鱼者罚款2万。可能是因为成本太高吧,再加上对佛敬畏,后来再无村民在这一块打鱼了。此处也再没发生过意外事故了。

 

 

为了培养大家的慈悲心,我们也被安排远足前往附近的小镇下於(古称霞洲)放生,平时我们多享口腹之乐,通过放生希望也可以体会到慈悲带来的愉悦。远足路途多泥泞,但是山峦叠翠,水流清澈,风景很是优美,我和范范以及一同前来的同事一路有说有笑,感受这短暂的返璞归真的快乐。

 

来到下於,我们一起把买来的小鱼和螺蛳放生到河中。放生前要为他们念经,说是念经后的鱼会受到护法加持,后面便不容易上钩,有的被放生的鱼儿还在岸边不走望着我们,似乎在感谢我们和我们说再见。其实万物皆有灵性,连接彼此的我想大概是爱吧!

 

 

07

供灯

 

佛教中有很多功德,其中供灯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施灯功德经》有云:舍利弗!若有众生于佛塔庙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何等为四?一者、色身;二者、资财;三者、大善;四者、智慧。舍利弗!若有众生于佛支提施灯明者,得如是等可乐之法。’ 灯是智慧和光明的象征,燃灯供佛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之一。佛前点灯,功德无量。驱逐黑暗,心明眼亮,智慧显现。

 

我在寺庙期间我和范范报名了守灯,他负责斋堂,我负责佛堂,我们需要在8:30到10:00期间保持这两处的灯不熄灭。守灯虽然寂寞,但是可以很好地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佛的恭敬上面。佛陀在世之时,普度众生,功德巍巍,如今有千万佛弟子和善男信女能有幸为诸佛献上明灯,也算是为自己积累了不少福报。望着一盏盏明灯,照耀整个佛堂,我心中不禁敬畏之心。

 

在我们临走前的一天,所有在这常住或者小住的信众都一起在佛堂献上了自己的明灯,看着献灯长长的队伍,心中有无数的感动,这微弱的光芒似乎照耀着我们虔诚的内心,使我们充满光明。供灯的时候还放着我特别喜欢的一首佛乐,分享一句歌词让大家体会:“点一盏明灯,燃希望之火,照亮黑暗的每一个角落,远离迷惘,解开疑惑,海天任遨游。” 这首歌一定是对佛极为虔诚的人写的,歌词中包含着浓浓的敬畏之情。希望我们这些迷途的羔羊,也可以早日解开迷惑得到智慧的启迪。

 

08

缘生缘灭

东华古寺种下的种子似乎在生根发芽,新一轮的因缘聚合又在悄然发生,世间万物所牵动的复杂的因果变化无始无终,在千世万世,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中不断流转。虽然这是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但是“爱”不断牵动彼此的心,让我们甘心在这世间受苦和轮回。纵使不能一眼看透宇宙的奥秘,但至少我们依然可以从当下中寻找快乐和美。

 

以上所说的一些经历当然不是全部,还有很多细节和情感需要真正来了才能体会。寺中生活原本清净,痴愚的世人带来世间的尘土,需要借此宝地时时勤拂拭,才能不染尘埃还的清净。

 

最后要感谢这几日的新知和故交,是你们让这次的经历更加完整。快乐和宁静真的可以很简单,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希望大家都能一切安好,等到下一次因缘具足,我们还会再见。

 

postid
230685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