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行记|大地的七副面孔

10.2—10.8

西宁-敦煌-张掖

而为本文选背景音乐,与写开头一样难。


「在那遥远的地方」?旅途伊始,司机大哥就自豪地介绍,这首融合藏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三族民歌特色的歌谣是王洛宾专门为青海而作。它直白浪漫,尽显草原风情。但用于描述此次行程,总归少了些历史的厚重。

「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野花一片”,每次只身打马过草原,都会想起海子的诗与周云蓬的低沉嗓音。一步三叹,苍凉有余,却有些辜负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壮美。


「最后的倾诉」?四郡两关,绕不过汉武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河西走廊的历史自汉武一朝始,其丰富和璀璨却远超这个时代。

最后,如你所见,我直接选择了最正确的答案——纪录片《河西走廊》主题曲。

闭上眼睛。即使不曾到访这片土地,没看过这部纪录片,相信你也可以听出这样的画面:日头从戈壁缓缓升起,白鹤在草原清溪中翩然;红衣的昭君抱着琵琶,神色愀然;飞天从石壁画像中醒来,胡旋而下。


听见战鼓铮铮、驼铃漫漫,看见大漠孤烟直、白发征夫泪,忆起楼兰、大宛、月氏这些熟悉而遥远名词,遥想多少南来北往文臣武将、僧侣商旅的豪姿英发……


或许,还有不知来自谁的千年一叹。

 

好,我的开头,也写完了。

 

:由于全程景观太过壮美,竖屏难以体现,大部分图片用横屏呈现。阅读时可将手机横屏,保护颈椎。

 壹:山川 

ONE

本次的行程如上。7天的青海-甘肃大环线,从西宁出发,经过德令哈、大柴旦至甘肃境内的敦煌,再经半个河西走廊回西宁,沿路可见淡水湖、盐湖、河流、盆地、沙漠、雪山、草原等地形,及丹霞、雅丹等罕见地貌。而仅河西走廊这片全长1000公里的土地,就有着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地形。

 

张掖 · 七彩丹霞

我来自大别山腹地的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自小见山见水,却从未对水土有过特殊的感情。

直至来到这里,当我走出茫茫荒漠,见到绿洲马场,想起是祁连山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造就的这一方丰饶,忽然间就能理解,“母亲河”之所以会被称为“母亲”,理解匈奴败于霍去病,远走漠北时“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叹。

而在青海的3天,更多是在惊叹“世有大美而不言”——深蓝的青海湖,天蓝的茶卡盐湖,鲜翠欲滴的翡翠湖,真真如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奇诡嶙峋的雅丹地貌、层叠无尽的重山峻岭绵延千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路任我欣赏。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青海湖 · 鲜嫩可口的小肥羊

青海湖 · 花海

 

青海湖 · 我的脏辫儿

 

茶卡盐湖 · 薛宝琴本琴

茶卡盐湖 · 群山下的星空帐篷

身处柴达木盆地中,自己仿佛是佛祖手心的孙悟空,环绕皆山也,车速再快也逃不脱。

这些山,不好看,光秃秃的,也说不上雄伟,似乎是一片一片连接着,才足以包围起整个盆地。但又因为实在太荒芜,看起来很坚硬。这让我想起一句对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仞」这个字眼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很久。

后来参观阳关,博物馆门口是巨幅的《凉州词》诗句浮雕,才想起这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我在途中所见,可不是万仞山么!难怪李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人的伟大,莫过于精确描绘出人类的共同想象与情感。

 

西北天然适合成诗,草原苍茫,令人顿生豪气;阳关玉门,最适寄托羁旅哀思;层峦无尽,确易引起“关山难越”之悲;何况这里是战略要地和东西文化交融之地,英雄辈出之处。

翡翠湖

翡翠湖

东台吉乃尔湖 ·  斯嘉丽本丽

水上雅丹 · 融合了雅丹与盐湖两大特色地貌

柴达木西北部分布着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分布面积绵延千余平方公里。因此在穿越柴达木的路上随处可见。我们停留的这一处叫做“南八仙魔鬼城”——这里的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行人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魔鬼城因此得名。

Tips: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

地球之外,也有类雅丹地貌分布,如火星赤道附近AmazonisPlanitia地区的梅杜莎槽沟层(MedusaeFossaeFormation)。因此近几年青海新开发的一处雅丹景观,就被称作“火星营地”,吸引了许多游客打卡“火星漫步照”。

这么好玩的事怎么少得了我 

这套宇航服是我出发前临时买的,从上海抱去西安,又抱来西宁,沿途吸引过无数安检小哥哥/小姐姐的迷惑目光,在这里总算开箱,有了用武之地。欢迎大家借去玩,别闲置!我租的无人机,全程,没,有,打,开,过

 

旅途的另一惊喜便是路过德令哈。

通往德令哈的路上,沿途的牧草慢慢变为夹杂着风滚草的戈壁,倍显荒凉。怪不得海子能写出如此孤独的诗,这里实在是孤寂。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贰:两关 

TWO

随着山丘渐渐幻化为沙漠,我知道我快见到你了,我的敦煌,我神往十年的土地。

我很喜欢记录各个城市不同的路灯,十年前的苏杭沪旅行中,苏州的灯笼路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苏州也成为我第一个喜欢的城市;那次旅途我带的书是《文化苦旅》,第一篇便是《道士塔》,由此一直想拜访敦煌。而我今年也从北京移居上海,冥冥中像是在向十年前的这次旅行callback。
由于担心赶不上晚上的《又见敦煌》演出,司机大哥临时取消了阳关的行程——许多游客觉得阳关只是个土堆,不值得去,还不如“敦煌古城”能拍古风大片。但是对我而言,阳关与玉门关是此行重要性仅次于莫高窟的地方。为那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也为“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距敦煌市区90余公里,途中比德令哈沿途还荒凉。一千多年了,春风似乎仍“不度玉门”。我们把车速开到了150,一骑绝尘。

展厅大厅展示着古往今来的玉门诗篇,玉门关的意义早已超出一个关隘。

承载着如此多诗词名篇的玉门关,如今只剩戈壁滩上孤零零一座小小的关城——这里实在不符合我对“雄关”的想象,太小了。原来玉门关是这样。

 

想起《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的一句话:只有看见真的文物,才能明白它为什么好。精美的字画当然如是,粗糙矮小的城墙也是如此。真实的事物自有生命。

玉门关 · 破损的城墙暴露出内嵌其中的建材

护栏的影子在城墙上流转。不禁感慨,这仍是千年前的城墙,这仍是千年前的太阳,站在此处的,却是此时此刻的我。

阳关 · 入口

玉门关的景区比较简单,穿过小小的历史展厅,就可以见到小方盘城(玉门关),再坐摆渡车便可以参观大方盘城和汉长城。虽然我很喜欢,但也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旅行社套餐里没有玉门关——确实不够“好玩”。
 
阳关就很好玩了,不仅博物馆的内容更丰富,可以骑骆驼骑驴,还建起了仿古城门、将军府与军营。

阳关 · 关城复原

 

阳关 · 关门口通缉令复原

 

阳关 · 吹角连营

阳关 · 沙场秋点兵

 

阳关 · 将军内帐

 

阳关 · 帐篷顶部

 

将军府中坐着一位老先生,用隶书为游客签发“关照”,也就是唐僧的“通关文碟”、如今的护照。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曾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长城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即烽火台。阳关附近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它处在阳关的制高点,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

我是一个人拜访这座烽燧的,站在山丘上静静看夕阳西沉,看它一点一点暗淡。他凝望过无数过客,也凝视过我,这一眼却也只是千年间的短暂一瞥。

我已记不起“西出阳光无故人”,只觉有种「登幽州台歌」的悲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发朋友圈记之:

汉关唐楼终作土,

悲喜尽付阳关句。

平漠烽燧念悠悠,

我与西风皆过客。

 叁:鸣沙山 

THREE

在鸣沙山时,正好敦煌上了热搜,说是敦煌沙漠骑骆驼的游客人满为患,不知道的还以为匈奴发兵进攻中原了。
害,骆驼塞车算什么,你听说过沙漠堵人吗?能懂我徒脚(不踩梯子)登沙漠,走一步降半步的绝望吗?o(╥﹏╥)o

 肆:河西走廊 

FOUR

终于,我在旅途的第六天真正踏上了河西走廊。这一天除了在瓜州吃瓜和嘉峪关城下短暂地瞻仰了一下,大多数时间都在车里,我已不记得窗外是如何逐渐从沙漠戈壁过渡为草原绿洲,因为我满脑都在怀念四个人,卫青,霍去病,张骞,玄奘。
行驶在他们也曾走过的路上,止不住地想象。本为骑奴的卫青第一次出征时是怎样的心情?那次出征分为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路,唯有卫青一路获胜,直捣龙城,赢得身前身后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眼前这条河是霍去病倾酒为泉的那条溪流吗?霍去病怎能如此天才和幸运,第一次出征就敢带着自己八百亲兵奇袭匈奴老巢,斩杀匈奴祖父辈籍若侯产?后又长驱直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短暂的23年生命灿若流星。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可至少美人和将军都还有人凭吊,这里曾埋没的万千鲜活生命,仅是史书里的一个数字。至少战胜的人还曾获得荣誉,李广利带领的20万汉家儿郎却在此全军覆没,可叹可恨。
张骞,张骞。唐张议潮曾派出十队信使前往长安,两年后九队死,一队达。张骞翻越茫芒戈壁雪山能够平安返回已是幸运,两次被俘,还能不辱使命寻找到大月氏,带回珍贵西域情报,更是非常人之举。
700多年后,又一场伟大的征途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是,玄奘没有使节的光环,没有同行者,甚至是非法离境,还曾“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可他说,宁可西行一步死,决不东归半步生。
以上的思绪,不知不觉在脑海里也形成了七言句子:
八百轻骑斩籍若,千里长驱封狼山。
倾酒泉兮张国掖,驼铃仍思霍将军。
一步摇铃一声泪,十年不肯忘长安。
炙漠冰窟万里路,汉使张骞今归来。
黑国沉沙遗黑河,辽漠寂岭曾兵戈。
至今遗恨李贰师,廿万男儿徒白骨。
茫漠孤影长,玄奘去不疑。
宁可西进死,决不东归生。
ps:之所以不称之为诗,是因为我酷爱诗词的老板扫了一眼,说:你还是学学格律吧。【摊手】我绞尽脑汁想押韵,改来改去还是觉得这样最能表达我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不成诗也无所谓,不以词害意,就放在这里,纪念我的河西走廊一路所思所感吧。

 伍:莫高窟 

FIVE

演出·又见敦煌

把莫高窟放在最后,是因为我对这里的感情实在复杂。

最初我只是喜欢古建筑,16年为了应县木塔打算去朔州。但那年不巧木塔在修缮,我就转到大同看善化寺,顺便参观了云冈石窟,由此,对石窟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南北朝历史产生浓烈兴趣。(可见我的另一篇游记:大同平城梦

而坐落在佛教传入必经之路上的莫高窟,不仅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更让我感受到了鲜活的世俗文化的生命力——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不仅限于佛经典故,更有着日月山川、飞鸟走兽、亭台楼阁和历朝历代的人们。

不同时期的供养人将自己的蛾眉颦笑刻画在壁上,能工巧匠在这里记录着属于自己时代的人文风貌。那些早已沉埋黄土的面孔,那些随风消逝的鲜衣玉食、曼妙舞姿,都把时间定格在自己最美好的一刻。

 

整理这篇游记时,脑海里的许多困惑也使得我一次次停笔寻找资料,其中收获比亲历参观还震撼。本质上这项工作应该是前置在旅行之前的。

 

莫高窟风化严重,每一位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每一次闪光灯,对其都是不可逆的伤害,因此莫高窟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过,莫高窟不欢迎每一个人,更希望游客先自行莫高窟做充足了解,最后再来观赏。我深以为然,文末也尝试列出些我觉得不错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石窟源起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往往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有的空空如也,用于生活起居有的供养佛像,用于讲经、举行佛事。

我理解里,石窟就是早期的窑洞,只是规模更小,宗教色彩更浓。值得一提的是,在河西地区隐居的儒家学者也层盛行开窟之风。前凉统治时期,动辄成百上千的儒家弟子,便是居住在山间石窟崖室之中,听地方大儒传道授业解惑。

公元366年(十六国时期),一位名为乐尊的僧人路经鸣沙山。据说他见到在鸣沙山东麓断崖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随后零零散散也有僧人在此开窟,但此时的莫高窟并不有名,也并未对后世产生过直接影响。

被称作“鼻祖”的石窟是天梯山石窟,始建于412~439年的某个年份。十六国时期,凉州是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中心,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等能工巧匠开凿天梯山石窟,为佛造像,以示虔诚。其中一处5米高石像,便是北凉王的母亲车氏。这一时期的石窟被后世的考古学家称作创立了石窟的 ” 凉州模式 “。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作为“战利品”,3000多僧侣被掳掠至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大同(昙曜也在其中,后来他成为北魏佛教领袖与国师,并在当政者文成帝的支持下开创更为闻名的云冈石窟)。

而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僧侣纷纷外流,其中一部分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也从而助推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石窟共492个,其中北朝共36个。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风格朴实厚重。

随着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迎来了最兴盛的时代,在武则天时便有洞窟千余个。

 

隋唐时期的佛像造型往往色彩浓丽,线条流利,风格也更加中原化,有菩萨甚至梳起了平民发髻;壁画题材也愈发丰富、场面宏伟。参观博物馆时,不知觉以为在欣赏精美的唐代皇陵壁画。(毕竟陕博壁画馆票价300元呢!)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式微,以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前为主,新建极少;元代后,敦煌停止开窟;明嘉靖七年,嘉峪关封闭,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平定新疆,清政府逐渐在敦煌设城屯田,清朝人继续在此营建重修。

虽然清朝重修的塑像被公认很丑,但这近一千七百年绵延而来的生命仍让人感到鲜活——还有什么事能凝结这么漫长时间、这么多代人的共同期许与心力?

 

穿上绘有飞天的衣服来看莫高窟。我虽不信教,却或许与佛有缘,在大同,曾见过一尊美得令人移不开眼的佛像(不知该如何形容,就像路上遇到美女帅哥那样忍不住偷看的美),这次参观的第一个窟,佛像的眼睛由琉璃制成,我离开时再望向他们,竟觉得像是长辈在向我微笑。感谢石窟不允许拍照,相机难以记录这种奇缘。

注:为保护壁画,莫高窟内禁止拍照,以下壁画、佛像类内容均拍自莫高窟博物馆。

 

敦煌的石质不适合雕刻,因此佛像为木骨泥塑

经典的反弹琵琶

早已失传的胡旋舞,莫高窟令它不再只是传说

61窟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位于莫高窟61窟西壁,全图长13.4米。高3.4米。

壁画上部为菩萨位临五台山的佛教气象,中部描绘了五台山主要山峰及寺院,底部为五台山周围八百里的世俗生活场景,全图包含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其中一些寺院至今尚存。据说后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便是凭借这幅图的指引,找到了山西寂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其大殿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也被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61窟内景,图来自敦煌研究院,侵权删

 

61窟又称 “文殊堂”,主要供奉文殊菩萨,是五代晚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夫人开凿的功德窟。窟中不仅有这绝美的巨型壁画,还有着与人登高的供养人画像,其中不乏回鹘公主、于阗公主、回鹘王后、于阗王后——前两位是嫁到曹家的皇室公主,后两位是曹氏女。61窟主人的家族势力可见一斑。

 

61窟供养人壁画,图来自敦煌研究院,侵权删

出于对这个家族的好奇,我检索了曹元忠的生平,意外发现了一支叫“归义军”的独特军队。在此记之。

 

归义军:被遗忘的英雄

安史之乱时,玄宗仓皇出逃,河西地区守备薄弱,接连被吐蕃夺取,直到最后一个城市——沙州(即敦煌)坚守十一年后粮草军械全部用完,被迫投降。至此,河西地区的唐人全部沦为奴役。

民众日夜思归。史书记载,唐文宗曾遣使者至西域,陷吐蕃之人夹道迎呼涕泣曰:“问天子安否?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

唉,唐文宗李昂一生受制于宦官,最后更是被软禁抑郁而终,如何念及你们呢唐王朝自顾不暇,一度彻底放弃这片土地,直到一支当地武装队伍的出现。

公元848年,当地汉人首领张议潮高举“驱蕃归唐”大旗,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吐蕃,沉陷六十七年的沙终于再次回归大唐。

张议潮,祖辈世代为沙州州将,敦煌的鼎族豪宗。他出生于敦煌,此前从未去过长安,却不忘故国,不化胡俗。起义事成后,他遣十队信使从不同方向朝唐都长安进发请求支援。

河西走廊,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黄沙大漠,东面被吐蕃封锁,其万般艰险可想而知。唯有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领的一队人马,从东北方向贯穿茫茫大漠先抵内蒙,再到长安。

唐宣宗大喜过望,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史,并派兵与之呼应。此时的张议潮已收复瓜州、甘州在内的西域十一,后唐廷也派军收复了陷于吐蕃多年的三州七关,唐威大振,归义军也成为效忠唐王朝的西北地区地方武装政权。

此时的张议潮早已重兵在手,大可以割据地方,但他却派其兄张议潭为使者,携十一州地图再次前往长安告捷,并将张议潭在长安为人质,以表忠心。直到张议潭病逝,张议潮以六十九岁高龄前往长安,成为新的人质,留下侄子张淮深(张议潭之子)处理归义军军务。

可好景不长,张淮深亡于家族内斗,整个家族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衰落,领地也一再被侵蚀。唐亡后,张议潮孙子张承奉割据称帝,自立“西汉金山国”,战败后投降于回鹘。

张承奉去世后,后继无人,张议潮外孙婿曹议金被推举主持州事,并取消国号、归附后唐,恢复唐朝归义军名号,出任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

曹议金便是61窟建造者的父亲。

回顾这段历史,像是看了一遍三国。感念张义潮誊抄「君不见城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时的少年壮志,激动于其大破吐浑,全军齐奏大汉军歌《大阵乐》的豪情激扬,感动于沦陷六十余年,沙仍然华服右衽,开元寺仍留玄宗圣容的家国深情。只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眼见他又起新楼……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道士塔

莫高窟外的僧人圆寂塔

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著名道士王圆箓在此长眠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我真不知该怎么写这段往事。太痛心。5万多件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流离失所;却不知道该怪谁。被认为直接罪魁祸首的王道士,也是个可怜人。

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是这样: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

后来,王道士云游到敦煌。此时的莫高窟十分荒凉,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王道士在此定居后收受布施,香火渐盛。他省吃俭用,积攒钱财,发愿为莫高窟重修三层楼。

重修的第一步是清理积沙。一次清理中,他和手下偶然打开了莫高窟17窟中的秘室,没想到不到19平米的暗室里,摆放着5万多件稀世文物——包括4世纪到11世纪的各种写本经卷、文书、织绣、绘画、拓本包含汉文,包含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和突厥文等;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不论数量还是文化内涵,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

谁能想到,这次发现竟成了这些被封存800余年文物的劫难。

发现藏经洞后,王道士徒步五十里向县官汇报;可县官并无重视;进士出身的新县官上任后,王道士再次汇报,新县令来莫高窟巡查,却也只是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

王道士仍不甘心,又从藏经洞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行程800多里奔赴肃州,上呈道台。道台浏览一番,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就这样,七年过去,王道士一次次求助官方,莫高窟却仍然无人过问。与此同时,外国的探险家却盯上了这块宝地。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到来。他把自己比作异国取经的玄奘,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以四块马蹄银(共重二百两)骗买写卷印本古籍二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至此,各地探险家纷至沓来,藏经洞文物流落四海。

 

后来,剩余的敦煌文物虽被运往北京,一路却也被“雁过拔毛”,运抵北京时仅8000多件,是出土时的五分之一。

王道士的一生始终清苦。史书不曾记载王道士将贱卖敦煌文物得来的银两用于享乐,三层楼的确修建起来,莫高窟也被他进一步修缮。这位被村民称为“王阿菩”(有菩萨心肠的人)的王道士,愿终于完成了,可他也永远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气,可惜,可悲

舞蹈谱与琵琶谱

 

离婚书

 

 

 陆 

SIX

本次旅程的起点其实是西安,原计划10.1先去茂陵拜访卫青和霍去病,再出发去西宁,可恰好那天是好朋友的生日。男神哪有朋友生日重要?于是那天和她在西安逛了逛,没去茂陵。

 

程悟空与贾晶晶又重逢啦

想说的是,1号中午,我懒散地从她咸阳的家中醒来,见刚下过雨的窗外蓊绿欲滴,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跃然心底。真好,与长安的每一次相见都充满惊喜。

 

这次经过的每个城市,都给了我远远超出预期的感动。尤其是敦煌,尤其感动于每位工作人员对敦煌及其历史的尊重——每念及一尊石像或壁画,都会介绍来自哪个朝代哪个窟,「又见敦煌」演出中,会用长长的篇幅念出那些在电视剧里可能连名字也没有的张义潮另九队人马的队长名字。似乎他们与这些壁画和历史人物,是老朋友了。

 

愿数十年后的西北依旧如此美好,想起二十五岁那年秋天的造访,我也可以说,我是西北的老熟人了。石窟和山川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西安 · 搅团

 

青海 · 炕锅

 

敦煌 · 凤爪与虾尾

敦煌 · 文创雪糕

postid
232636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