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走出的风景——贵州黔东南从江侗寨美德村游记
又进大山,行走黔东南从江侗寨美德村。
不同于南方的山,葱郁连绵之间,透着清婉秀丽,也不同于西北的山,苍茫雄浑,尽显深沉气度,这里的山,有一种介乎两者的独特气质,就似一位相知的老朋友,不张扬、不扭捏,只是静静地等着你来。从山脚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不时可见于山脚、于路旁,偷得方寸地,养出一片绿田,深山老林便顿时有了人间烟火味。
 
车行约四十分钟,及至半山,便抵住处,享美名曰“云上粮仓”。
 
这是一栋纯木建筑,前面依着山,后面则从半山腰探出一截,倚着茂密的竹林。这栋五层的大房子,仰仗古人智慧,主体全部用当地杉木,不费一钉一铁,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杉树笔直挺拔,素为建筑良材,此屋顶梁之柱,乃数根粗壮杉树,由地基直通屋顶。据男主人传辉介绍,如此硕大的杉树,树龄当在二三十年之间,本村只寻得部分,另有若干是从邻村购买。邻近村寨,亦多为侗苗两族,哪家有兴建土木之需,彼此总会相互帮衬。尤具特色的是,这些顶梁巨杉,皆标有方位,此为它们原来所在方位,伐木前即已标好,搬运到此,仍依其原位置排列。全屋不漆不粉,求原求拙,尽留原貌,杉木纹理触肤可感,杉木特有的芳香弥漫萦怀。木亦有灵,事新如旧,靠山吃山者,早已在把敬畏自然的精神浇灌进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的世俗。
云上粮仓
 
恰是中午时分,饭后稍事休整,便分组探寨。依当地风土人情,分为建筑、水系统、服饰和植物四组,每人可任择其一。我选了植物组,一行人跟着领队,寻着草中小径,便钻进了山中梯田。沿着山体脉络,梯田层叠交错,但人处其中,后来在从空中俯拍照片所见的分明层次,当时并不能感受。只是觉得顺着山坡的落差,田地零星分布,田埂蜿蜒一转,便是另一片。
 
 
美德村所在,为丘陵与山地的过渡地貌,良田与水源俱缺,所谓田地,每一片其实不过巴掌大,所种者亦多为耐旱作物。但环境在限制生存条件的同时,也激发着生存的智慧,凭借空间的错叠,有限的资源便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一路上,我们见到南瓜、玉米、黄瓜、豆角、油麦菜等作物,长势皆颇为喜人。
 
晚饭后,工作组小会复盘完毕,已近深夜。出门漫步至略高开阔处,仰望夜空。一轮金黄的圆月从树梢升起,北斗七星依稀可辨。微微的清风驱散白天的炎热,蝉鸣阵阵,星月相伴,好生惬意。
 
星空
翌日,精彩活动“乞讨”登场。
乞讨是当地民俗,其实是以才艺与村民换取食物。据传辉介绍,该活动源自以往艰苦岁月,仅靠一家之力,难以将孩子养大,于是便东一家西一家,靠着左邻右舍的点滴扶持,才勉强得以艰难支撑。所谓千家衣、百家饭,幸得存活,盖仰赖这乞讨之功。虽然现在早已摆脱饥寒之迫,但为了让后代感念这浓厚的养育之恩,也牢记物力维艰来之不易,作为一种具有仪式意义的活动,乞讨便被保留了下来。
乞讨主要是孩子们的活动。学了几句打招呼的日常侗语、一首侗族歌谣青蛙歌后,孩子们便分组行动。我作为家长义工,随B组同行。我们探访的第一家,是一位老奶奶,带着两个小孩子。屋子不算小,但极为简陋,虽说不上是家徒四壁,但环顾全屋,除了三两个简单的木柜和四五张风格不一的破旧皮沙发外,再别无长物。老奶奶虽不善言辞,但三番五次出入厨房,送出腌菜、玉米和糯米饭,以略显拘谨的方式,表达了淳朴的慷慨与热情,使人心头一热,又别有一番滋味。
但这种感受不属于孩子们,他们一路上欢声笑语,或深入住家,或于路口处“守株待兔”、守候摘菜下山的村民,凭借刚学到的青蛙歌和乖巧礼貌,一曲闯天下,换得丰盛的食物,满载而归。
乞讨中的守株待兔
 
 
晚餐在野外营地,荷叶为碗,草杆为筷,草地为席,琴声悠扬,烤肉飘香。虽无酒助兴,但仰望星空,心邀明月,酣畅于天地间,自有一番快意。
 
 
左:乞讨活动 | 右:野外营地晚餐
 
 
 
第三日白天逛从江县城,晚上回寨,观看了三段视频。
 
一段记录传辉凤英伉俪返乡创业的故事。两人漂泊异乡十数载,终为女儿电话里一句戳心之问“妈妈,如果我的童年里没有你,我长大之后将会是怎样”,毅然返乡。毕竟在大都市沉浮多年,又有公益组织的工作经验,他们以大山一般质朴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心系自然,扎根本土,深挖特色资源,广结合作同盟,求慢求精,用心打磨“自由而有尊严”的事业。他们坚守初心,谋利而不逐利,甚至几乎感受不到商业气息,虽有商品可售,陈设却极为低调,主人也自始未提一字。素雅自然的板蓝扎染、呵护孩子的“妈妈味道”、深度温情的侗族文化生态游、意义深远的种子博物馆,皆为其团队扛鼎杰作。
所住杉木房子(图一:外景 | 下:内 | :夜景)
 

 扎染 


一段记录云上粮仓建造的经过。一沙一石,一木一瓦,凝聚了多人的经年努力,五层大楼始得在深山竹林间拔地而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殊为不易。
 
一段记录由当地妈妈和孩子们组成的小歌队参加经典咏流传。小歌队是有故事的,凤英介绍了小歌队的缘起。当地孩子多为留守儿童,侗族擅哼唱,孤独的童年,惟有以歌诉衷肠,音乐便成为最好的陪伴。凤英回乡后,便组织了小歌队,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家园。也正因此,小歌队的演唱,便沁润了不一样的情感。
 
演唱曲目为稻香丰年,分两阙,前半阙为侗语歌谣青蛙歌,后半阙词采稼轩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夏日山村,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相同意境,竟超越了千年的时空,突破了朝野雅俗的边界,将两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那般自然与和谐。童声清脆,仿若天籁出幽谷,珍珠落玉盘,无需粉饰雕琢,便有直击人心的自然力量。
 
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当属被主持人小撒称“天生有一种淡泊气质”的小林珑。参加节目在一年前,小林珑年仅五岁。第一天分组探寨时,小林珑便与我同在植物组,一路跟随,懂事乖巧,人人喜欢。
在村间一路口竹林处,我称赞他说,你很厉害耶,这么小就上了央视的节目。他的脸上顿时漾起羞涩的神色,轻轻叹了一下说,可是失败了。言辞之间,有一丝难掩的失落。我心头一颤,马上安慰他道,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上一次央视,你这么小就上了央视,已经很厉害很成功啦!他似懂非懂点点头,旋刻又欢快起来。
 

种子博物馆

第四天上午,赴鼓楼制作芦笙笛、听寨老讲历史。
 
先是制作芦笙笛。芦笙笛是一种竹制民族乐器,完整的芦笙笛,竹管套着竹筒,颇为复杂,我们这次只制作最前面的一小截竹管。带领制作的寨老,是该工艺国家级传承人,他首先示范了制作过程。工具只用镰刀,先是选取指粗大竹枝,一头挨着竹节截一小段,另一头则舍掉竹节,留出孔来,约摸十多厘米长。再在竹节约三厘米处起刀,往竹节方向略削平,用刀刃轻用力,反复刮磨直至从孔往里望,透出亮光,则用指力再起刀,轻轻翘起一小片,露出一方条小孔,便是入气口了。最后,在竹身随意剔一细竹丝,塞进竹片垫紧,以保气流通畅,一支简易的芦笙笛便宣告完成。将入气口含在嘴里,攒气用力,即可发声。芦笙笛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笛身还可挖出小孔。依长短粗细和笛身小孔数量不同,可演绎出丰富的音域与多变的曲调,细长者古朴悠扬,短粗者深沉雄浑,各具风韵。
 
寨老示范完毕,众人跃跃欲试,听完传辉交待注意事项后,纷纷拿起镰刀,寻找安全角落,各自开工。芦笙笛的制作,看似简单,却甚考腕指功力,多数人屡试屡败,最后还是请寨老一一加工,人人皆有斩获。于是,上戏台,一起吹响芦笙笛,虽是新手上路,谈不上有何曲调,但乐声悠远,笙歌洪亮,让人回味无穷。
奏芦笙笛
一曲奏罢,众人围坐鼓楼,听寨老讲历史。原来,本地侗族祖先原居佛山,因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躲避战乱与排挤等原因,一路西迁,经柳州,过梧州,溯流而上,最终藏进深山。侗族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的人们”,侗族先人们风尘仆仆,远迁而来,扎根荒野,远离闹市,也远离了战火与争斗,虽然艰苦,但凭借勤劳勇敢,开荒辟壤,休养生息,繁衍至今。寨老娓娓道来,并无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但一旦涉入历史,时间的感触便马上注入了丰满的血肉,那一张张平凡的脸庞,一具具坚韧的身躯,虽然从未载入史册供人凭吊,但似乎正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生动有力地从远古缓慢而来,走近在你的面前,于是,不觉便又平添了几分感慨。

                                                

  鼓楼  
 
晚上有盛大晚会,午饭后,小主持人、各节目演员和工作人员,便分头忙碌,各自筹备。会场布置由侗族小朋友们主导完成,简单而别致。扎染的蓝色手帕悬挂了起来,别具雅韵,长凳摆满了鲜花野草,衬托着背景,陡添情趣;大小演员们在紧张地排练;四位小主持人也兵分两路,商议流程、敲定和熟悉台词。感恩宴后,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小主持人淇淇、欣然和黄豆,身穿侗族服装,略施粉黛,闪亮登场,为晚会拉开了帷幕。妈妈们、爸爸们、小朋友们、汉族和侗族的大小朋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独唱、合唱、舞蹈、诗歌朗诵、相声、魔术,好戏连连,笑声、掌声阵阵,举座同喜庆,主客皆尽欢。
 
尤让人感怀的是,侗族妈妈和小朋友们,将央视节目搬到现场,压轴演唱侗族大歌稻香丰年。唱到后半段,凤英悄悄转头,再回首已是眼中有泪,泪里有光,想必这歌声不止一次潜入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了吧。她曾提到,返乡创业有诸多不易,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短暂返乡后,又被迫重新收拾行囊,远走他乡,闯荡天涯。小林珑的父母即为其中一员,而小林珑则和其他孩子一样,也再度汇入留守儿童的洪流。凤英说,小林珑喜欢收集小石头,称那是宝石,恳求大人帮他出售,说是等攒够了一千块钱,爸爸妈妈就回来了。我们深受触动,小黄豆当场举手,高呼“我买!我买!”,小朋友们随声附和,成就温馨一幕。
 
侗族大歌稻香丰年
山间好时节,倏忽已五日。
 
最后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在四楼平台往外望去,只见雾气弥漫,云海翻腾。那浓密的云海,却又轻而淡,且飘逸流动,朦朦胧胧,如烟如雾如纱,隐隐约约中,似乎可以看透背后的青山。似真亦似梦,不断诱惑你的眼睛,去窥探半遮半掩的个中风景。但这梦幻般的云烟却又久久不愿散去,一层透着一层,不让你看透。
 
 
几个小朋友也起来了,我邀他们道,走,上山看云海去!但孩童不懂风月,反来邀我,走,抓蝴蝶去!于是,我便和他们一道,下了楼,沿着山路,于草丛边,田埂旁,追蝶而去。蝴蝶翩翩,飘忽于田野树林间,时而低时而高,忽而近忽而远。看着孩子们奔走跳跃在原野,挥舞着双手,欢乐的脸庞穿过苔痕碧绿的土墙,与阳光投下的斑驳光影相映成趣,便觉时光有味,人间值得。
 
 
午饭后便到了告别的时刻,小黄豆即席提笔,给小林珑写了一封短信,留了地址,邀请他来广州相聚,又交换礼物,依依惜别。主人为每位客人准备了大鸭蛋,装在用长长的红线编织成的网内,帮你挂上脖子,寓意平安吉祥。大小朋友们恋恋不舍,互送祝福,合影留念。受现场气氛感染,以云上和美德藏头,我情难自禁,现场诌赋了两句“云上有仙境,美德在人间”,聊表寸心。
 

送别礼:大鸭蛋

 
 
 
返穗后,小黄豆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小歌队上央视的节目,一遍又一遍吟唱稻香丰年,一遍又一遍问小林珑什么时候来广州。
 
 
贵州 所住之地:杉木房子(日、夜景)
他又写了一首诗《游贵州景感》:“草青花紫蝶间飞,朗月暗夜流星坠;故碾青蛇何心非,谁为自然立一碑?”前两句描绘了当地的美景,后两句表达了他对路遇小青蛇被车碾压的悲痛和对大自然的爱护之情。
 
 
我也会不时想起,那座老妇孺留守的古老村寨,想像着年轻的人们,匆忙辞乡日,垂泪对妻儿,也不过是万千离别故事中普通的一个。
 
我也想象着,这些孩子们将会于某个美丽的傍晚,踏着夕阳,在一片稻香和蛙声中,收获久别的父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有多少年轻的父母和子女,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喧嚣的大都市,却把思念和牵挂留在那宁静的小山村,他们以割舍爱的方式来争取爱,让人既动容又感佩。
 
我们已经离开了那里,但那里承载着多少深情的期盼呀,这丝丝缕缕的情愫,一如那悠长的芦笙,久久回荡在云上人间,那是一片我们都从未走出的风景……
postid
233365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