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很喜欢“断章取义”,这不,我就喜欢这感觉: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觉得这就够了,远近、气势、云海、心情都有了,可惜就是我一直没没去过泰山,二十多年前,到了济南,没有时间,后来再未来过山东,时间也就这么一年年的过去了。
今年3月,到青岛出差,时间安排在周末之前,我对同行的同事说,事后我准备绕道去曲阜和泰安,看看孔庙和泰山。同事较胖,对旅游也不是很有兴趣,登山也有一点点困难,18日,一同游完孔庙后,他说他想去济南见见孩子,然后去北京办其他事情。
另一个喜欢登山的朋友,事前知道我登泰山的计划,就给我说,能不能一同前往,多一个兴趣相同的伴,那自然是开心的事情。因泰安高铁站广场正在修建,比较乱,晚上10点车才到站,所以特意跑去接他。
登泰山有好几条线路,我们选择的是传统的中线,从红门经中天门到南天门一线,我到泰安的时间较早,住的地方离岱庙也不远,本意欲去转转,可几个长时间的电话,活生生的把这个计划给消灭了。很想看看泰山日出,时间也来得及,所以,我们安排了个两日的登山计划,自然是可以从从容容的了。
19日过了早8点半,我们才从住的地方出发,雾霾有些重,泰山都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太阳很厉害,一会会就让我们把厚衣服脱了下来,光线还有些刺眼,与这个应是春寒料峭的季节有些不符。
沿红门路,经岱宗坊,我们很快到了红门购票处,游人不少,但也不是那种拥挤不堪的样子。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等牌楼前合影的人很多,眼疾手快的我,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拍出一张表现全貌的照片,不是这被挡就是那被遮。
孔子登临处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只是此时藤蔓的叶子全部凋零了。我原本以为登临处在很高的地方,没想到这么低,二是未曾想到,这里道路这么窄,前面不远又有验票处,弄得有点很有些据掐,一点也不顺快。
从万仙楼基座的门洞检票后,进入景区,石砌的道路很整齐,两旁都是高大的松柏,郁郁葱葱的,只可惜沟谷里的溪流几乎找不见水的踪迹了。道路右侧有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上镌刻着碑文,除了我和朋友走过去瞻仰了一圈,我在的那个时间段再无其他人到来。
路两旁的石刻很多,隔不了多远就有,可以说,见石头就有,感觉很多都是近些年才刻的,大多是一些洞天福地之类的,也不觉得多有意义。猛然发现一块不大的石头,深深的打磨下去的平面上刻有“二虫”二字(虫顶还有一撇),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带孩子在拍照,我问朋友,这石刻怎么解,朋友说,不知道,又反问我是不是也不知道,我以为他是开玩笑的,本不想回应,后发现,他确实不知道,就说,这石刻做“风月无边”解,古时写字从左到右,就直读也应该是“虫而”,把繁体的“风月”的外框去掉,是不是就是这两个字了,中国的文人墨客就喜欢玩点这些小聪明。几个游客听我一说,都连忙跑出合影了,幸好我提前拍了,不然又要等了。
继续前行,前方有个牌坊上面写作“斗母宫”,走过去,我让朋友回身,发现字变成了“斗姥宫”了,古代母姥在很多地方通意,是对年长女士的尊称。斗母宫院内正殿原供奉斗母神,俗称千手千眼佛,是碧霞元君的俗称,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殿前,景区工作人员摆案桌,设请香处,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感觉,我是很有些反感。
三官庙之前,台阶就开始多起来了,游客的体能差异一目了然了。壶天阁基座上,门洞左右上方,各有一颗大柏树破墙而出,盘结向上,十分的奇伟壮观。壶天阁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改为今名,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又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壶天阁不远处就是回马岭,登至此处,山势陡峭,峰回路转,马不能继续前行,故得名。这里道路变得陡峭起来了,游人也显得比先前多了很多,上山的下山的都有。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一个腿脚有疾的中年汉子,拄双拐在台阶上奋力上山,似乎比身边其他人更轻松安定,很为之佩服。
跟随着人流,不知不觉来到了中天门,这里地势较为平坦,设有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有盘山公路抵达,也是中天门索道下站所在地。中天门又名二天门,此处土色黄赤,名黄岘岭,为中溪发源地。岭巅有中天门石坊。旧传泰山多虎,古人遂在坊东建二虎庙,祀黑虎神,以镇山兽,后殿毁。1972年拆除小庙扩建回廊式售货亭;1989年恢复二虎庙名,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手持铁鞭、身跨黑虎,并绘壁画。
中天门继续向上,一路石刻更加多,密布在山石上,尤其是云步桥下的这个“鼠字碑”,历来都有无穷的争议,我在其他地方见过一些介绍,到此时,也忘得干干净净了,和朋友一起看了良久,我觉得形象更像一个狐狸而不是老鼠,如果要当字解,头部(左侧)像“山”字,全身呢则像“如”字,就字解字,当解为“如山”,整体,我把它解为“如福”,福狐通音,博一笑而,无所谓对错。
云步桥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桥北有大片陡峭的石崖,题刻遍布,飞瀑直下,景色绝佳,是游人驻足小憩的天然所在,我们在这也小憩了一会。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桥头有清代建石作观瀑亭,又名酌泉亭,内外镌满楹联和诗文,游人可从这些石刻中,领略伟大的中华精神,升华心灵世界。
过了五大夫松,旁有一庙,额匾上写着“东岳庙”,时间尚早,我们在东岳庙处休息了良久,庙前几棵松树下,挂满了这样的祈福牌,很有些喜欢,蹲下身子,去体验挂牌人的那份心境。也许是年龄的增长,原先对这些不感兴趣的我,这一两年,也很有些认可。
在五大夫松处,我还在一颗一颗的数是哪五颗松树,结果发现最多4颗比较符合“要求”,回来一查资料,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据传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哈哈,原来是错得彻底的不沾边。
东岳庙西山坡上有颗松树,叫望人松,很像黄山的迎客松,虬枝下伸,宛若躬身招手邀客,或许也叫迎客松吧。有几个孩子在那玩耍,无拘无束的,唯一受影响的就是我了,本想拍一张“干净”的照片,等了很一会也没有等到,又不忍心去把无忧的孩子叫走。
过了万丈碑,就进入了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以前通过一些文学作品以及伟人的用登十八盘来比如克服困难,把这想象得很难,后在华山,走过西峰几次,宣传画上那陡峭的山梁也不过如此,心里也盘算过,十八盘会不会也是一样。做了十二分的准备,再加上我把泰山的海拔记高了300米,在连续的台阶上,我觉得我还没发力,发现就已到了南天门,笑着对朋友说,就这么上来了?真没劲!
泰山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位于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创建于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现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
中国不论名山还是不见经卷的小山,大多有南天门,有的还有其他天门,其实这来源于中国神话故事,神话中南天门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处,神话故事中因为发生的故事大多与人界有关系,所以南天门走的最多。往西的话,那是佛家的地盘,往北那个是不周山,那个是天柱所在,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天弄塌了,才引出女娲补天那段故事,往东的话,那是仙岛,那个是散仙住的地方,据山海经说原来那些仙岛都是由大海龟驮着的,被某巨人国的钓了几个乌龟,于是沉了两座,还剩下那座叫蓬莱,而巨人国因为此事触犯了天帝,结果被罚身体缩小到常人大小。哈哈,原来如此呀。
本以为山顶很狭小,等穿过南天门的门洞,视野豁然开朗,各种建筑顺山而建,有宾馆、寺庙,更多的是商店,一家挨着一家的。我们上山之前,已经预定了宾馆,天街的人也很多,熙熙攘攘的,于是我们决定先找到宾馆,稍休息一会了再出来。宾馆是日观峰处,问了好几个人,从天街、碧霞祠、瞻鲁台绕了一大圈,多走了些路,同时也把主要的景点位置弄清楚了。
山顶的石刻更多更密,很有些应接不暇的感觉,在宾馆休息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把隔壁房间的朋友叫起来,去泰山顶好好转转。 这时的人更多了,五岳独尊那个石刻挤得水泄不通,而且碑的体量也远小于我想象的。远眺北侧有一个山峰,那边山林也很幽静,于是和朋友合计从极顶的古登封台出来后,去那边转转。
过丈人峰,出北天门,北天门的牌楼的山形顶上,有不少石头,我们嬉笑着也往上扔,想必是游人扔上去的,但都落了下来。在往前,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一个小山顶前,路被落石拦断了,形成了一个需弯腰才能通过洞口横在路上,洞前有一块牌子,说这是尧顶,当年尧祭天的地方,顶上有一块平地,上有一个大大的太极图,崖边是绝壁,极目远眺,众山皆小。
回走时,已近暮色,小路上,我们慢慢信步,享受这份清闲的惬意,在石阶上,摆一、两个炸开了的松果,似乎一下也年轻了许多岁……
再次回到南天门,进而来到天街,暮色已浓,不宜拍照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现在的天街没有雨,也没有草,有微微的灯光,还有完全放松的心情,山下的泰安城,一片灯火。
进了宾馆,和朋友约好,如果明天有日出就叫他,没有,他就睡懒觉呀,我说没问题,如果第二天门砸坏了都醒不来,那就别怪我了。
3月尾期的泰山顶,还是很寒冷,房间的下水管还被冻着,无法使用,反而在屋内留下了一些异味,只好到台子上面的公共卫生间去洗漱,我干脆用凉水洗了洗脚。台子在附近就是最高点了,除北面被房子挡住外,其余三面都很开阔,计划第二天一早就在这拍日出。
天蒙蒙亮,我起来转了一圈,发现天际线以下,雾霾十分的严重,黑糊糊的,想着不会有日出了,十分失落的又回房间钻被窝去了。迷糊了一会,不甘心,拉开房间的窗帘,哈哈,窗外正旭日东升,只是雾霾太重,远不是想要的情形。后来问朋友,看到日出没,朋友说,他也是在窗户上看的,还以为我故意让他多睡会,没想到,我也是这样看的。
待我们走出房间,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外面的游人已经很多了。我们首先前往南面的瞻鲁台,从一个围墙的圆门进去,为了图便利,我们从一个小道上爬到了台面上。瞻鲁台三面陡峻,壁如刀削,让我想起了南五台的舍身崖,但这远没有南五台舍身崖的险峻。传说旧时常有人为救治父母病灾,来泰山祈求神灵,在此跳崖以身相许,后官府在崖侧筑墙阻栏,并改“舍身崖”为“爱身崖”,劝诫人们要爱惜生命。
瞻鲁台是是孔子瞻望鲁国的地方,石上有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周而复题“烟横云倚”诸刻。石东北有平坦巨石临悬崖,称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间题名。如果天气晴朗,站在可确可远眺鲁国的山山水水,可惜今日雾霾严重,山下的田野城市一概不见了,登泰山而小鲁的孔子,如果此时到了此处,不知有何感想了。
从瞻鲁台回来,退了房,准备来个折线形的山顶游,然后从桃花源索道下山,赶火车回西安。
游人比前一日下午少了很多,但要从容把那些石刻都拍下来还是要眼疾手快,因为大家都喜欢跑到碑跟前和碑来一个合影。在其他朋友拍照时,我就在选角度,可怎么也找不到五岳独尊这个碑在电视里的那个感觉,尤其是后面各种栏杆的干扰。
沿泰山极顶下那条小路,我们逶迤向西下山,路比较窄也比较陡,石崖上有很多的石刻,我们走走停停,在那悠闲的欣赏这石刻文化,非常的轻松,尤其是对“岩二”这个怎么解,还讨论了半天,最后认定,因为短横在下,这个“二”,当解为“下”,但这样似乎缺失有些不合情理。猛然想到,这样写,还可解为“同上一字”,那这个石刻当解为“岩岩”,岩岩意指高大、高耸,诗经云“泰山岩岩, 鲁邦所詹”就是它的注解了吧。
走了一段,发现前面怎么是一个宾馆,于是折返向下,来到了大观峰下,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石刻,其气势,一下让我很有些发懵,不知道看什么,只在那发呆了,朋友问我怎么了,我才回过神来,把整个崖壁看了一圈,最后定格在了《纪泰山铭》这个碑文上。《纪泰山铭》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俗称“唐摩崖”。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铭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额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体为唐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此时游人较少,醒悟后,赶紧让朋友在摩崖前拍照留念,待我们拍完,周围的游客也加入了拍照的行列。
经碧霞祠时,我问朋友要不要去拜拜,朋友也兴趣不大,出了大门,下了台阶,右侧有条路,指示牌是通往“孔子庙”,不知为何,我们既然都选择了不去,到现在我也忘了,因为这个地方不去,不是我的游览性格。雾霾在慢慢的飘散,下来应该很快就是碧洗的蓝天了,天街的人很多,有不少还是今天早上上来的,从他们的聊天里得知,景区大门打开前,聚集了很多很多的游客,原曾想过的一开景区大门就第一批进来,人肯定少,可以轻轻松松爬山的想法,看样子是错误的,好在没去实施。
下了山来,蓝蓝的天连一丝丝云也没有,到景区大门约有8公里,我们决定走出去,春日和煦,柳条初绿,百花盛开,信步而来,清心交谈,偶一会笑,岂不乐哉。
在五岳中,泰山都不是最高的山,不是最大的山,也不是最美的山,更不用说在更大范围了,但泰山是最有‘分量’的山,是不可跨越的,因为那有中国文化的寄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