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日出|布达拉宫广场
-
上午|布宫游园
-
下午|大昭寺 & 八廓街
-
傍晚|药王山的另一面
-
入夜|《文成公主进藏》
-
全力地迷失|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旅行
目录中的流程完全是我18年那一天里的安排,甚至有所保留——当天早晨我们6:30左右便摸黑出门,直到午夜前夕才返回住处。全程没有搭乘任何交通工具,仅凭借双腿,足迹路线遍布几乎整个拉萨老城区,不可谓不暴走。
想起来在此之前我还跟队友说当天的行程会非常养老,哈哈哈。
01
日出|布达拉宫广场
从下方看过去
为什么一定要在布宫看一场日出呢。
首先是人少。
之后我在2021年第二次前往时,又在同一取景点拍摄了一幅。
偷拍 👀
画面下方入镜的是一对夫妻,后经交谈得知他们刚刚结束长达一个多月的徒步从其位于川藏地区的家抵达此处。
虽然从画面内容的角度而言我更偏爱第二张,但烙印在第一张中初见时的那股感动却是永远无法被超越的。
当时在这家茶馆中发生过这么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或许是我们这样一伙汉族小伙的到访不太常见,店里一位大叔对我们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
首先,同作为顾客而非店员的他,打我们刚坐下来开始,他就过来送了许多包餐巾纸(场面脑补土豪往桌上甩钞票的场景)。
后来的闲聊逐渐演变成一堂有关民族团结的思政课,诸如“56个民族要互相团结,如果互相猜疑,下场看看隔壁的苏联就知道了… 只有团结才能超过美国…”等等。
离开前又给我们每个人都送了一张明信片。
心行善,世吉祥,心和路宽;反面还有“和为贵”
“希望你们回去后,不带有色眼镜地把在西藏看到的传达给你的同龄人们”。告别时他这样说道。
我在此将这段经历原模原样地展现给大家,也算是兑现我的承诺吧。
想起来在这第一次进藏之前,有朋友和我打趣地说会不会遇到藏独分子。这么前后一对比,令人不禁哂笑。
后经询问其手里捧的是一本藏文创始人的著作
21年我又前往了一次新疆,很多经历令我意识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经常会指责西方对于我国这两个特殊省份以及其下民族的扭曲,但反过来自省,其实我们很多内地人士对它们,由于缺乏了解同样也充斥着神秘、甚至歪曲的刻板印象。
我明白并非所有人都像自己这样有机会三番五次地前往西部这些地区,那么“不带有色眼镜地把我看到的分享出来”就成了我的一项义务。
02
遮阳篷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人了怎么办?没关系,随便附近找一块阴凉地,跟着音乐一起跳就行了。
这的确和脏辫有点类似,而且发音也几乎相同。不过脏辫应该是非洲/黑人的玩意,而且并没有中间的彩绳,所以最终的视觉效果相比之下会逊色很多。除此之外,藏辫也有更多精神世界上的意义。
收费大致是每3-8元。虽然看起来好像也不贵,但架不住量多呀。倘若碰到手速起飞的阿嬷,弹指间便能编出三四十条,这一下就是一两百块出去了,还是会挺肉疼的。所以最好提前讲好辫子的数量。
04
前几小节中介绍的,都是每位到访拉萨游客的必去景点,远近闻名、老生常谈。
但除此之外呢?是否存在一些蛮有意思、值得一逛,但静谧、甚至人迹罕至的地点呢?
这种出于在某一时刻独享某一场景的愿望,在拉萨这种人声鼎沸的旅游城市,是否可以实现?亦或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我要告诉你,这种地方是切实存在的。
而答案,往往就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尽在咫尺,但却不断被忽略。
还记得我之前提及药王山吗,就是布达拉宫观景平台所在地。
日出时的药王山
那天下午,经过一连串的辗转腾挪,我们误打误撞地来到了这座小山丘背对布达拉宫的那一面。
在最外侧,有雕刻在一整面山体上的壁画,包括了佛祖和他的一众弟子。几位大叔正对其做着朝拜。
一旁的室内点着数不胜数的蜡烛,它们的火焰随着微弱的空气流动而做着小幅的摇摆。
慢动作拍摄转gif
继续往里走,路两旁随处摆放着用于祈福的鲜花盆栽和刻着箴言的石碑。
在小巷的最深处,是一座千佛塔。同样是释迦摩尼和他的弟子们。
一只路过的咕咕正在看佛像
临走之前拍的最后一幅。
在这幅图中可以看到在刚刚所有遇到的人,比如在唐卡前朝拜的大叔,和千佛塔前的母女(台阶上白色短袖的二人)。原来朝拜时用的垫子甚至都是她亲自抱来的。
这个地方非常难找,深藏在房屋之中,街边仅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向此处。全程没有看到别的游客。
显然这里并非一处“景点”,但是否值得一来?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这样类似的地点可能在拉萨古城区不胜枚举,只是有待探索发现而已。
05
说实话我起初其实只是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来看的,对舞台效果并没有多少期待,而且我对这种艺术形式本身也不是很欣赏得来。
但现场着实还是惊艳到我了。首先,有体量巨大的立体舞台布景。
比如第一幕“大唐之韵”中的大明宫。场景起先在漆黑一片的舞台上完成搭设、人员就位,最终突然灯光一亮,金碧辉煌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还有比如第五幕“藏汉和美”中的布宫,和1300 多年前的拉萨城街景——布宫本身系松赞干布为迎娶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而带领吐蕃百姓修建。
从刚刚的两张图片里也可以看出来,演出的一大特点便是“规模宏大”。
此前我看过的舞台剧,由于场地有限,演员一般顶多几十位。但《文成》至少有近千位演员参与。
但这绝对不是为了数量上的粗暴堆砌以支撑舞台效果、或掩盖粗制滥造的细节。
排除其中融入的藏族歌舞这些不太容易通过静态画面展示的艺术形式,可以从服饰道具、舞台灯光上管中窥豹地看出其在细节方面下的功夫。
这些细节在演出现场其实并没有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直观的印象,直到回家后翻看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照片才被二次惊艳到。
比如,前文里提到现保存于大昭寺内的释迦摩尼12岁等身金像,便是随文成公主及其送亲队伍一同从长安千里迢迢前往西藏。这一历史也有在剧中有所展现。
舞台人工造雪的场景
丰富的“道具”还包括大量的动物,比如马匹、羊。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