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俄罗斯之行(二、三、四)
二、飞往圣彼得堡
1、情缘俄罗斯
11月27日下午5点,我们乘坐海南航空公司航班,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预计经过近8个小时长途飞行,将到达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国际机场。
北京冬天的五点,太阳快要落山了,飞机追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向西飞去。然而,飞机终究也跑不过太阳,不一会,我们就看不到太阳的影儿了。想想自己正飞越欧亚两大洲的上空,并且很快就要抵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而且曾经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大城市,心情无比兴奋,我一点儿困意也没有。
于是,我的思绪开始放飞。不放飞,不知道,这一放飞,却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今生与我还真的有缘。
莫斯科,我最早就知道了。知道的原因是小时候“偷听敌台”。在我们那个孩提时代,不仅物质需求是缺乏的,精神娱乐方面也一样的匮乏,除了课本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个别玩伴手里的那本小人书,就是我们的最爱。因为一般的家庭,就连买几本“小人书”的支出,也不在家庭开销的预算之内,卖鸡蛋的钱是换了柴米油盐一类的生活必需品,最有可能的是卖了猪,家长给你买。不过,我父亲是村里的公办老师,家里不仅有“小人书”,还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在村里这是最现代化的家电产品了。
要是有时间我就打开听听。有时打开收音机,偶尔传来“莫斯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中国听众进行普通话广播……”,这陌生而神秘的声音,让我们好奇;我们几个小伙伴会大惊失色地互相看看,隐约感到这是敌台,不能继续听下去,马上关掉或换个台。
就是从那时起,“莫斯科”的名字已留在了心里。莫斯科,是我最早知道并记住的外国城市,没有之一。
莫斯科街景
至于圣彼得堡,对我来说,其意义也很特殊。迄今为止,我来自国外的信件只有一封,这唯一的一封国外来信就是来自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我忽然收到一份信封上写着俄文的信件,我很是惊奇,因为我高中学过一点俄语。心想,怎么会有俄罗斯那里的来信啊?怀着激动和疑惑的心情打开一看,原来是我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同学,他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前往圣彼得堡留学的,是他从圣彼得堡给我寄来的。
后来,这封信成了我唯一来自国外的信件。
那个年代,改革开放还没有深入,像我们这偏远地区的小县城还很闭塞。外国好像离我们非常遥远,而这封信却一下拉近了我和俄罗斯的距离,也就是从那时起,圣彼得堡这个陌生的俄罗斯城市,便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象。
有人说:“缘分是不期而遇的邂逅”,我的圣彼得堡、莫斯科之行,不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
2、“多生孩子,少喝酒”
有人说,旅游是享受目的地的美景;而旅行则是享受去目的地的过程。那么我宁愿把这次旅游当作旅行,因为我不想忽略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在座位上坐了三个多小时,我实在是坐得有点难受了。
于是,我起身离开座位。为了少打扰左右,我索性站在了最后面的餐车里。
这时,看见两个旅客在和服务员交谈。两个旅客一男一女,男的应该是俄罗斯的,女的应该是中国人,看上去有70岁左右。
那位俄罗斯人看见餐车柜子里有白酒,想买一瓶和另外几个哥们喝,空姐不卖给他们,怕他们喝醉。
那位空姐看着我说:“你看,他的那块儿头,一但喝醉,发起酒疯,可怎办啊!”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后来,他们终于达成君子协定:只卖给一瓶,但一人只能倒一小杯,剩下的由空姐保管起来,下飞机时,再物归原主。那位俄罗斯小伙子又提出,总量就是每人一小杯,但让空姐分三次给他们倒入小杯里,每次再给他们往小杯里倒些饮料加满。意思这样就能多喝一会儿。
那位俄罗斯小伙子看见我也站在这里,就用中文“你好!”微笑着和我打了个招呼,我也连忙用俄语“你好!”回应人家。
俄罗斯青年马上兴奋起来,以为我会用俄语交流,又热情地说了好几句,但接下来的,我一句也听不懂了。其实,我就会那么几句:您好、谢、我是中国人、我想……、我喜欢俄罗斯等,这也是来之前专门去图书馆找有关资料捡了几句。
我因听不懂,只好报以微笑。那位中国女士见我这般反应,便和我说,他想邀请你和他们一起喝酒,问你可以不?
噢,原来如此,我赶忙向这位女士说明了情况,俄罗斯青年听了后,双手一摊,笑了笑,离开了。
我和这位中国女士还站在那儿闲聊,原来她以前是搞俄语翻译工作的,早已退休,这次是专门去圣彼得堡旅行的,在机场邂逅了那几位俄罗斯青年人,他们是去上海,杭州等地旅游了一圈儿,回俄罗斯的。因为想喝点酒,就让她给从中“斡旋”一下,买点酒。
看来,俄罗斯人就是爱喝酒。可能喝酒也影响了他们的生育,难怪俄总统普京向其民众倡议:“多生孩子,少喝酒。”
3、飞机上难忘的一幕
在餐车站了近一个小时,我又回到了座位上,在继续看那个飞行立体动态图。
这时,在显示屏上,显示着飞机正飞临贝加尔湖上空。贝加尔湖—这“上帝最后的一滴眼泪”,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蔚蓝色,令人神往。
看着这绝佳美景,我的心忽然咯噔一下:贝加尔湖!这不是传说中苏武牧羊的地方吗!这曾经是咱们中国的土地啊!
这个世界上年代最久远、淡水储量最大、深度最深、最清澈透明(据说,透明度超过40米)的淡水湖,曾经在中国的版图内。可无能的清政府与人家签订了《尼布楚》《恰克图》等几个窝囊的条约,几张白纸黑字就把我们中国的“北海”,变成了人家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了。
贝加尔湖卫星图
苏武的后代们没能继续在那里牧羊,苏武牧羊的传说,终究成了一个“传说”了。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哼唱着那首《贝加尔湖畔》歌曲了:
……多年后,如云般游走,
那变换的脚步,让我们难以牵手……
显示屏上的贝加尔湖离我愈来愈远了,我离贝加尔湖也愈来愈远了……
这时,邻座不远处的那几个俄罗斯青年,酒意正酣,快活而高声地边喝边聊着。我右手边座位一个中国小伙子,“忽”地一下站起来,转过身朝着那几位俄罗斯青年,不亢不卑流利地说着俄语。
我仔细看看,这位中国小伙子:个子中等,着装得体,面目清秀,高挺的鼻梁上面,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说完后,他镇定自若地转身坐下。我又仔细端详着他的脸,那是一副文雅而高贵脸,显出一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神态。
此时,那几位俄罗斯青年的说话声,立刻低了下来。他们说是还在说着,但一听就能感觉到,那是有意控制了自己亢奋情绪压低嗓门而发出来的一种低沉的声音。
这位中国青年的行为,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与好奇!
通过简单的与他攀谈,得知,他姓汪,来自南京,今年22岁,在圣彼得堡生活学习了已有六年时间,现在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的大二研究生。
小汪告诉我,刚才,他和那几位俄罗斯青年说:你们喝酒娱乐,是你们的事儿,但你们不要大声说话,因为在这个“点儿”,我们许多中国人要休息,所以,请你们小声一点儿,不要影响我们!
我在对这位中国小伙子心生敬佩的同时,仍然担心那几个俄罗斯青年来找他“秋后算账”。如果那样,他该怎么应对,而邻居的我又该如何办啊!
其实,我的担心纯属杞人忧天。因为,至此到达圣彼得堡,那几位俄罗斯青年的说话声,再也没大起来,甚至随着逐渐临近圣彼得堡,声音越来越小了。
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俄罗斯人是野蛮的,但又是文明的。
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七0左右的温弱书生,面对身体高大威猛的几个外国男士,要说他手中的那把“剑”,也绝对称不上“锋利”,但竟然亮出去了;他敢于亮剑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
想一想,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缺少“剑”,而是缺少亮剑的精神与勇气。
三、俄罗斯的灵魂
1、圣彼得堡的荣耀
飞机经过近8小时的飞行正点到达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国际机场。
一下飞机,天空竟然下着蒙蒙细雨,在灯光的映照下,那雨滴像银针,亮晶晶的,一闪一闪的。看来,带了伞,还是对的,这里冬天下雨原来是真的。
圣彼得堡机场外
刚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就让我立刻感受了异国奇异的气候。这预示着此次旅行,其经历与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出了机场,登上了大巴,我坐在了离导游最近的位置。导游小侯给我们介绍起了圣彼得堡。
小侯说:“在俄罗斯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莫斯科是俄罗斯的心脏,那圣彼得堡就是俄罗斯的灵魂”。由此可见,圣彼得堡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现有人口600多万,是俄罗斯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其位于涅瓦河河口。涅瓦河发源于俄罗斯的拉多加湖,流经圣彼得堡,汇入“波罗的海”的芬兰湾。也就是说,圣彼得堡处在波罗的海沿岸。在彼得大帝时期,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此处,在其后的2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俄罗斯首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把首都又迁回莫斯科。1924年,为纪念列宁曾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由大小40多个岛屿组成,涅瓦河及其支流和运河的70多条大小河流在其中纵横交错,400多座大小桥梁横跨其间,且有20多座“开合式”大桥,更是圣彼得堡一大特色,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圣彼得堡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心古城区保存比较完好,所以,圣彼得堡有“露天博物馆”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普希金、高尔基等许多著名的苏俄作家、诗人都曾在此生活创作,留下许多著名的作品,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俄罗斯最早的一所大学,比莫斯科大学还早30多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培养出门捷列夫,巴甫洛夫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八位诺贝尔获奖者。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不仅培养出了许多科学家,也培养出不少政治家。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现已辞去总理一职),都毕业于该校。所以,圣彼得堡还有“教育之都”之称。
2、英雄城市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圣彼得堡留下记忆最深的还是“列宁格勒保卫战”。在那场人类史上空前的“围困战”中,所流传下来的故事,至今令人感动。
由于敌人长期围困,食物异常短缺,很长时间内,列宁格勒居民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一块儿面包。饥饿的人们,把城内的宠物甚至老鼠都吃光了。
一天,一辆满载面包送往前线的卡车行驶在大街上,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卡车前,司机牺牲了,面包散落一地。饥饿的人们,从四处围拢了过来。
然而,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人们把散落的面包,捡起来,装在了卡车里,在卡车旁边站着—就像哨兵站岗一样—直到另一辆卡车过来把面包全部拉走。在拉走面包几分钟后,因饥饿就晕倒了两个人。
当时,在列宁格勒大学,有将近一吨的农产品实验样本,因食物短缺,活活饿死十三个人,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动一粒样本。
人们宁愿自己被饿死,也要支援前线,临终前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的人继续炼钢,造坦克,造炮弹。
朱可夫元帅与小姑娘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催人泪下。
一次朱可夫元帅从工厂出来,正好赶上午饭时,于是在马路边吃面包。这时,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用眼睛盯着他,元帅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呢?小姑娘回答:我们是孪生姊妹俩,妈妈被炸死了,爸爸上前线了。
这时,其中的一个小姑娘说:“将军,我有一个请求!”朱可夫元帅说:“请讲!”
小姑娘怯生生地说: “我能不能用手接住您掉下的面包渣?”
听了小姑娘的“请求”后,朱可夫元帅伸开双臂,把两个小姑娘揽在怀里,他把面包一掰二半儿,给了两位小姑娘。 然后站起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了她们,我们一定要打败希特勒匪徒!
苏联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以死亡150多万,其中饿死、冻死就有60多万的巨大代价,经过近900天的誓死捍卫,于1944年1月27日,最终赢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正应验了朱可夫元帅的那句豪言壮语:“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
因此,圣彼得堡后来也被称作“英雄城市”。
圣
比
得
堡
二
战
纪
念
碑
如同中国把“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一样,俄罗斯把“1月27日”,确定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
中国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也好,俄罗斯确定“军人荣誉日”也罢,虽然内容不同、时间各异,但其实质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过去,勿忘历史。
是的,伟大的民族不仅要创造强大辉煌的明天,还要铭记苦难和不屈的昨天!
四、两个之“最”
1、没想到
在导游小侯详细、感人的讲解下,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们来到了预订的住处—–圣彼得堡老城区一家四星级宾馆。
虽然也是四星级,但和国内的同级宾馆无法相比。不过,常用的牙膏、牙刷、浴液、浴巾等物品也一应俱全;我们最担心的热水壶和拖鞋也有——来时听人们说,俄罗斯有的宾馆没有这些东西——不仅房间里有热水壶,而且走廊里还有一个热水器,供旅客饮用。
最让我好奇的是那两张床,实在是太小了。长度好像和咱们的也差不多,但那个宽度,简直是太窄了。
我想:难道身高马大的俄罗斯人,也睡这么小的床吗,还是专门给外国游客准备的啊!
忽然想起,领队小王给我们讲的那个笑话儿了:有人说,俄罗斯床太窄,晚上睡觉得抱着床睡,不然就从床上掉下来了。
我好奇地躺在床上,试着翻身,可差一点翻到床下。看来,按照“国内式”的翻身肯定不行。
除了婴儿床外,大概这是我见到的最小的床了。
2、倒时差,让我难以入眠
下了飞机,已是北京时间将近凌晨一点。经过出站,坐大巴来宾馆,领卡开门等七七八八的环节,时间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需要说明的是,圣彼得堡与北京有五个小时左右的时差,这里说的凌晨两点多,是指北京时间。所以,在圣彼得堡的27日晚上九点多,已经是北京时间28日的凌晨两点多。)
但圣彼得堡当地时间,才是晚上九点多。也许是过了平时休息的“点儿”了,也许是导游小王的那句“明天早晨七点吃早餐,九点半集合”的提醒起了暗示作用,总之,我是暂且睡不着。
睡不着也得睡,心里努力强迫着自己。心里不断地暗示: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赶快入睡。然而,几乎是同时,又一个声音响起:现在,圣彼得堡时间才晚上九点多,到明天起床,还有近10个小时,这睡觉的时间也实在是太长啊!
一个声音是让你赶快入睡,另一个声音是时间还早着呢!产生这样的心里矛盾,完全是不自觉的,你不知道听从那一个声音了。
就在这样的纠结中,我终于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睡梦中的一个“国内式”的翻身,差一点把我翻到了“国外”的床下。这一惊,心又亮了。
“身”是不敢自由的翻了,奇怪的是,越是睡不着,就越想来回的翻身,那只好慢慢调整着身体,来翻吧!又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睡着。可一觉醒来,心渐渐地“亮”了,睡不着了。
我一看手机,北京时间上午七点半了。难怪心亮的睡不着了,平时在这个“点儿”,就已经起床了。
然而,让人悲催的是:此时,当地时间,正是深夜两点多,离起床还有近5个小时。
没有办法,再强迫自己吧!我终于又睡了一觉,再看看手机,当地时间凌晨四点多,本想再迷糊一会。然而,此时,北京时间已是上午九点多了。这个年龄,在这个点儿,还想睡觉,那简直是白日做梦。
圣彼得堡的这一夜,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睡觉也有让人难受的时候。凌晨六点多,我终于睡不住了,起床,洗漱,准备吃早餐,但离九点多的天亮,还早着呢。
圣彼得堡的第一夜,让我见到了最窄小的床,让我经历了最慢长的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