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旅西藏,命悬一线——大流砂

▼路书

▼2021年10月5日,察瓦龙-丙中洛-福贡,晴转阵雨。察瓦龙海拔1920米,属于亚热带气候,从寒冬到盛夏只用了一天时间

▼清晨起来,睁开的第一眼,印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片云雾在山间游动,淹没了周围的群山,只露出些隐隐约约的轮廓

▼察瓦龙仅国道一条街道,沿街设有许多早餐摊位,食客清一色短袖短裤

▼6666公里里程碑留影

▼察瓦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炎热的峡谷,确实干燥又炎热,很是贴切当地的气候

▼察瓦龙梅里雪山脚下,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和大量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前来,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梅里雪山转经路,自然、人文风情甚为壮观

▼出城又是无休无止的碎石路

▼仙人掌林,根茎木质化,热河谷特有的植物之一,拍摄之后发现沿途山坳中全是仙人掌

▼大流砂距离察瓦龙9公里,风吹来飞石从天砸向行人,飞士路长达200-300米,当地人把这段路称之为死亡区

▼大流砂像似一颗流血的心脏,对面凸起的山丘看似虎视眈眈的蛇头。相传,大流砂是梅里雪山的心脏,魔鬼幻化巨蛇欲吞噬这颗心脏,梅里雪山的降魔战神,马兵扎旺峰及时赶到,用神力把巨蛇化成山丘封印,不幸的是心脏被巨蛇的牙齿划破,流出的血变成了有诅咒的飞石,一旦风吹草动就会飞出来祸害行人,能顺利用过此道的行人,将会财运亨通,一生平安

▼等待推土机施工,碎石路大概有百米左右。

推土机师傅挥手示意我通行,挖机留下至少30公分高的台阶,目测这个情况无法通过,尝试通过摔车,油门到底冲上塌方区再次倒车,密集的碎石从数百米高空坠落,小点的也有鸡蛋那么大,随便被击中要骨折。

 

右侧倒车,车轮朝天,塌方的碎石堆松动,我和摩托车随着碎石滑向怒江,完全反应不过来,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这辈子交代了,距离怒江不足半米,碎石停止流动,上车逃离

▼回望大流砂,呆滞许久缓不过来

▼之后的两小时,后方没有车辆驶来,应该在等待彻底清除路障

▼丙察察一路走来,在察瓦龙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老虎口的险峻,V型峡谷的气势,蜿蜒的怒江无不让你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松塔村,丙察察进藏第一村,意味着要离开藏区

滇藏交界处,碎石路从此结束,前方是久违的柏油路

▼回首西藏,以往都念念不舍,这次只想逃离。这三年藏区变化巨大,城镇建设高层新区,增加了旅游公厕和停车区,但大多数公厕大门紧锁。特殊时期,游客少了大半,油价和盖饭价格,对比之前三年也下降了很多

▼丙察察,不会再来第二次的进藏线路。检查车辆情况,路况差,倒车次数多,旅行箱和保险杠螺丝全部松动

丙察察在19年经过扩修,据说耗费百亿资金。云南段相比西藏天上地下,柏油路绿化带,小型停车区几公里一个,大型服务区二三十公里就有,豪华级别不次于高速

▼林木茂密百花齐放,湿润的空气迎面扑来

▼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拔地而起,直冲霄汉,形成一道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形象的名字——石门关

▼怒江第一湾,因怒江被山坡阻隔绕行270º大弯而形成。怒江第一湾位于前往丙中洛的途中,遭遇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

▼丙中洛,丙察察字面意思的最后一站

▼丙中洛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峡谷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方式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中缅、滇藏交界,多民族杂居,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原始宗教四教并存,使贡山成为多民族文化与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民族节日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

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

▼天色渐暗,雨水分配的很均匀,每段阵雨间隔几公里,抓紧时间赶路

▼夜晚到达福贡,灯火阑珊的山水之城,旅社紧挨怒江,躺床上听着怒江的怒吼声入梦

postid
230874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