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冬之恋曲八:哈密的冬日秘境

以前说起新疆冬季游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去看冬天的北疆,顶多再加上伊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东疆哈密也有一些特殊的冬景去处,只不过由于不是常规景观,一般人很难欣赏到。老古跟着领队马总长了见识,19年只是听说种草,今年就特意与马总走了一趟。

到哈密的第一站就是去一个叫三道岭镇的地方。这里是三道岭煤矿的所在地,一个因矿而起的小镇。矿区始于1960年代,经过二、三十年的开采,成为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当然,去这里不是为了看采煤,而是冲着几台“最后的蒸汽机车”。

途中天山上形似麒麟吐水的飞云

三道岭矿区

矿区晚霞

蒸汽机车出现了

矿区小路

蒸汽机车作为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和活化石,出生于60-70年代的人小时候见到很容易。那时,西安火车站进站天桥和过街天桥都横跨在铁路线上,纵横的十几条铁路线上常有机车冒着白色的水蒸气粗喘着气息从桥下经过。老古小时候最愿去那里近距离观察火车头,更喜欢体验腾云驾雾的感觉。而现如今,蒸汽机车一般只能在火车博物馆或旅游体验区才能看到,还在铁路上真正运行的已十分罕见。老古最近一次看到蒸汽机车还是2019年在美西亚利桑那州66号公路起点处,不过显然那个火车头只是一件陈列供参观、拍照的摆设。

我国自2005年内蒙古集通铁路的前进型7081号蒸汽机车正式退役后,全国干线铁路蒸汽机车时代就已经结束,如今一晃已过去十几年。中国乃至世界上仅有的还在运行的最后几列蒸汽机车目前仅存于三道岭煤矿,四班建设型车组每天交替呼啸奔驰,承担着将煤炭运出矿坑的重任。

虽然面临资源的衰竭三道岭的煤炭产量在下降,但三道岭的外部人气却与日俱增,因为在蒸汽机车爱好者心目中,这里俨然是一块圣地。几百度的蒸汽在寒冷的天气里才最为清晰和壮观,所以冬天成为到三道岭看火车的最佳季节。当然,没有提前的安排和联系,一般游客也是无法进入矿区的。

由于时间关系,老古他们此次没有登上机车参观。不过,此行最高光的时刻当属在马总的安排下欣赏到日落后的蒸汽机车运行。与白天不同,车头白色水蒸汽演变为蓝调夜幕下的烈焰腾空,火车驶过,闪烁摇曳的火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空中缓缓坠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日落时分

此刻,请跟随老古的镜头,再来回顾一下口吐浓浓白雾的蒸汽机车,倾听一下儿时那熟悉的、蒸汽机车所特有的“况且、况且……”声音,感受一下夜幕降临时火车的浓浓烈焰吧!

蒸汽机车视频集锦(建议横屏)

在三道岭,还有一处废弃的生活区越来越成为网红拍摄地。这里是电影《无人区》的取景地,与青海石油小镇——冷湖基地一旁的小镇遗址非常类似,其建筑、设施残垣至今保持着70-80年代以前的风貌,是人文摄影爱好者的最爱。

60-70年代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

邮电局

新华书店

大礼堂

办公楼

宿舍区

80年代的象征

台球桌

录像厅

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老古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生活的那个年代……。

哈密的第二站就是去大海道了,这也是老古梦寐以求、几年来一直向往的地方。

大海道是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是古代敦煌-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其直接距离近500公里,是敦煌绕道伊吾路去吐鲁番的一半路程。其开通与使用始于汉代,但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是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其沿途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化石山、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要经过这里的无人区,距哈密市180公里的噶顺戈壁是大海道经过的主要路段。噶顺戈壁广漠、空旷,似海茫茫,唐代被称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

路上竟碰见藏原羚(当地称黄羊)

压气站附近巨大的输电线网络

终于来到大海道入口,开始出现雅丹地貌:

像是一只秃鹫在守候

外星人与小象在相互试探

有点武夷山大王峰的样子

进入大海道核心区,场景更为丰富。

天然孔洞

巡洋舰

风沙侵蚀下,许多雅丹一直在塌陷

冲击的痕迹

一线天

大自然的力量

 

鬼斧神工——神仙洞

站在雅丹之上环顾四周,场面更为宏大、壮观。

老顽童

虎视眈眈

阿拉丁神灯

 

火星兄弟

夕阳西下,太阳很快就落山了。

老天给力,最后时刻出现了晚霞

由于地处没有信号的戈壁无人区,环境恶劣,路况复杂,因此大海道一般只能四驱、由轻车熟路的人才可带入,且需要装备充足并随时准备应对恶劣天气变化而紧急退出,这也是一般游客难以前往的原因。考虑尚处冬季,老古他们这次进入也只是进入大海道核心区观赏了一下,没有露营,第二天一早起风也就放弃了再次进入。但短暂的体验已足够让人惊艳,何况他们是一行4人包场大海道,没有碰到其他人。下次有机会,老古希望在里面能够露营并走得更远一些,从而拍摄更多的场景。

从G30去大海道的高速下口是一个地名叫瞭墩的地方,是老古哈密此行的第三站。

这里是老古他们从大海道出来的宿营地,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还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古代建筑遗迹-瞭墩烽燧。该烽燧坐落于丝绸之路新北道,扼守哈密西部门户,号称哈密第一烽燧,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由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买买提▪艾力大叔负责看守和保护。哈密迄今尚保留各时代烽燧63座,是新疆保护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而此烽燧则保存较为完好。

一般的烽燧都是从外墙上搭建软梯通往塔顶,但瞭墩烽燧却在底部有一个门洞,沿步梯进入内部,塔心第二层有支撑平台可以供人在内生活、通过瞭望口观察敌情,在顶部有棚子可以燃放烟火。

二层瞭望口

底部入口

疑为内部厨房出烟口

烽燧周围建有房屋供驻守军队和往来商旅休息、补充给养使用,还有骆驼圈、羊圈等建筑以支持休整和自给自足。

烽燧四周的地下至今仍有多处地洞,大概是用来存放粮草和武器。

烽燧的最外圈是一圈比较完整的土墙,土墙上也有你意想不到的机关,一个是内宽外窄的箭孔或观察眼,还一个就是每隔几米就有的类似燕窝的小洞,疑为古时可以用于夜间点放蜡烛等照明物。

东南几棵老杨树疑为历史遗留的古树,树根处居然至今流淌着潺潺泉水,在茫茫噶顺戈壁八百里风区里有水源的存在为商旅在此休整提供了重要条件。可以想见当时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兵站加驿站,才能有如此的建筑构造和规模。

没能在大海道里拍摄夜空,老古却在这里完成了星轨和日出拍摄。以古建筑作为拍摄的前景,感觉这样的影像记录更具有意义!

短短几天在哈密看了三处重要景观,都是一般人难得一见的,这趟哈密冬日之旅非常值得!

postid
232407

Leave a Reply